不少流浪儿即便接受了救助、被送回家,还会再次跑出来。青岛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调查发现,九成流浪儿童有心理问题,政协委员寇莉提出,应针对流浪儿童的不同情况展开分类教育。青岛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正准备与教育部门对接,将流浪儿送回课堂。 调查 流浪儿有家不愿回 8日,青岛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心理咨询师杜老师介绍,流浪儿童中,90%的孩子有心理问题,他们或是由于家庭贫困,或是父母离异,疏于管教,导致孩子叛逆心理比较强,早早辍学,或者离家出走。这些孩子大多玩心很重,一时很难收回到学习上去。杜老师告诉记者,有个13岁的城阳男孩是救助站的常客,父母离异后,都把孩子推给对方,连户口都是黑户,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阴影。没人管,孩子只能四处流浪。 记者从青岛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了解到,许多接受救助的流浪儿童不愿重返家庭,被送回家后又会再次跑出来。“他们中间最短的待个一两天就回去了,长的则要待到半年左右。”中心工作人员葛文华介绍,2011年就有两个小女孩在救助站待了半年左右才回家,她们是在救助站待的时间比较长的流浪未成年人。 建议 对流浪儿童分类教育 “现在多数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主要给流浪儿童提供住所、食物、医疗,以生活救助、物质救助为主,这样并不利于帮助他们找到彻底摆脱流浪乞讨的生活方式。”政协委员寇莉认为,对流浪儿童,救助部门除了让他们吃饱穿暖外,最好能够有专业人员对他们开展分类教育。 寇莉提出,流浪儿童群体的认知结构、辨认能力和生活经历存在较大的差别,她建议首先完善有关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对他们开展分类教育。对10周岁以下的流浪儿应进行关爱型教育,通过音乐、游戏、手工制作等方式使其感受到温暖与真情,释放童真;对10周岁以上的以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为主,辅之相应的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应以法治教育、预防犯罪教育为主,在条件许可时应将他们与其他受助流浪儿童分开管理,防止造成对其他受助儿童的影响;对痴、呆、傻流浪儿童应重点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教会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其自理能力。 前景 流浪儿童有望回归课堂 “这些流浪儿童来到救助站,我们会先领他们去洗澡,换上干净衣服,然后吃饭、住宿,检查身体。这些问题解决后,再进行心理疏导,帮他们找家,把他们送回家中。”青岛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中心一直很注重对流浪儿童的教育,会让孩子们在图书室里看书学习、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等等。碰到有精神、智力问题的孩子,中心会送他们去医院治疗,并尽快找到他们监护人的有关线索。 葛文华称,2008年以来,青岛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共救助流浪儿童1000余人,2012年全年救助流浪儿童167人次,前来中心的流浪儿童数量正在逐步减少,“老面孔”也在逐渐减少,2012年以来,几乎没有多次被救助站救助的流浪儿童了。 据了解,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正在探索能够让流浪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办法。下一步,该中心准备与教育部门对接合作,将流浪儿童送到普通中小学校临时借读,待工作人员帮孩子找到家、而且孩子愿意回家的时候,再将他们送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