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1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胡乐浩
《核载六人,却塞了十三个娃》!看了枣庄市市中区“黑校车”超载接送学生的新闻(《齐鲁晚报》2012年12月24日报道),让人再一次为孩子们的安全捏一把汗。 无独有偶。仅隔一天,江西省贵溪市滨江镇洪塘村一载有15名幼儿的面包车侧翻坠入水塘,致11名儿童死亡的惨剧。 相比之下,前车上的那些小学生是幸运的,因为它被有关部门及时截获、及时查处,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悲剧。而后车上的孩子们就没那么幸运了,因未能及时被当地交警查扣,最终酿成了悲剧,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由此引起的校车安全问题,也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事故的频频发生,暴露出一些地区存在车辆违法严重超载以及有关部门在校车安全管理方面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监管有漏洞等突出问题。 “黑校车”之所以频现街头、屡禁不止,过错并不全在学校和家长,主要还是利益作怪、金钱驱使。有需求就有供应,是先有买方,后有卖方,“黑校车”亦不例外。但反过来说,如果一下子全部取缔,那些原来坐这些车的孩子,如何去上学短时间内还真是个问题,特别是一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农村,这种矛盾更为突出。因此,不能全盘否定“社会校车”的作用,将其一棍子打死。 事故猛于虎,人命大于天。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关各方应互相配合,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一是继续加大去年4月开始施行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让广大中小学生特别是家长牢记在心,让他们知晓乘坐“黑校车”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自觉做到不坐无牌车、拼装车、报废车和超载车等不符合安全规范的违法车辆;二是在当前还不能完全取消“社会校车”的情况下,有关部门一方面应该加大整治力度,加强对相关人员安全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实行寄宿制,让那些路途遥远、上学不便的学生寄宿在学校,隔周回家一次等措施,免除家长后顾之忧。三是逐渐加大政府投入。现在校车已有了国家标准,建议各级政府从每年年初的财政预算中列支一定的比例,作为专项资金,购买按国家标准设计和制造的专用校车,以满足社会对这方面的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