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表达意见的拳头攥着可怕的极端情绪
  • 2013年01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围绕不同观点的争论,本来应当弥合分歧,而各种极端的表达方式,却在加剧着分歧。尚在发展中的中国还有许多共识需要通过讨论、争鸣去达成,如何达成共识、减少撕裂,是参与讨论的各方应当考虑的问题。

  □本报评论员 王昱

  15日下午,作家李承鹏在深圳签售新书。现场大量读者排队,其间有人打着牌子喊“李承鹏是汉奸”,也有人举牌支持李承鹏,双方一度发生肢体冲突。继成都“禁言”、北京被打之后,李承鹏的签售会第三次出了状况。
  近一年来,因观点之争最终发展到拳脚相向的事件已经说不上是新闻了。吴法天“被约架”,北航副教授韩德强掌掴老人,几起事件都起于观点的争执,终于现实的暴力,进而引发更大规模的争执。围绕不同观点的争论,本来应当弥合分歧,而各种极端的表达方式,却在加剧着分歧。
  急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因为利益诉求的多元化,造成了对同一问题,不同利益群体可能有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的观点。面对日益多元的利益诉求和观点,很多人显然还没有学会一个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尊重他人说话的权利”,思想上唯我独尊的偏执在很多人包括社会精英身上普遍存在。不同意见的表达本来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常态,但有些人却相信自己的观点有如君主的口含天宪,辩论时的语气和方法都俨然真理的制定者,理屈词穷之际立刻诉诸武力。不屑于理性的说服,迷恋暴力的征服,施暴者无论穿的是何种理论的马甲,包裹着的还是一颗野蛮的心。
  还没学会“有话好好说”的中国人,却偏偏遇上了网络时代的来临。和电视报纸一样,网络作为一种媒体,它的放大作用本来应该让发言者言辞审慎,但现状却恰好相反,很多人习惯于在传统媒体上字斟句酌,但在网络上却变得比日常生活中更为大胆甚至偏激起来。有理不在声高,但在网络上,声高听到的人显然更多。在网络这个“眼球为王”的平台上,把辩论变成吵架不仅不是失败,反而是成功。这种幻觉的确能让不少人上瘾,甚至很多公众人物也乐此不疲。当语言的暴力发展到极端时,现实中的暴力冲突就无可避免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类事件发生后,打人者往往还会得到不少人的喝彩,而且自鸣得意。从打李承鹏的尹某事后伸手做出的那个自我陶醉的V字里,我们看到这场争论在他和他的支持者那里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争论的出发点和目的本应是建立新的社会共识,但最终却让他们连法律的底线也突破了。观点表达到这个份儿上,无论打人者的旗号如何光鲜,都是令人不齿的,因为这已经不仅是在撕裂常识了,这是在撕裂法律。
  此类事件每发生一起,都是对还不成熟的舆论氛围和民众心态一次沉重的打击,尚在发展中的中国还有许多共识需要通过讨论、争鸣去达成,如何达成共识、减少撕裂,是参与讨论的各方,尤其是那些拥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粉丝的意见领袖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