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珍梅 实习生 孙志文 随着高校陆续放假,多数大学生已回家享受温暖。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留在异乡打工,不回家过年。这些留守大学生,有的为了挣钱,有的为了攒经验,也有的想体验不回家过年的感觉。 方案一 打工攒经验 21岁的张尘是青岛农业大学一名大三学生,老家济宁。1月7日,学校放假后,他并没有收拾行李回家,而是选择“留守”青岛。 这个寒假,张尘在台东一家超市做促销员。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日工资70元,春节假期,超市还将支付三倍工资。“这是我第一次不回家过年。就是想锻炼下自己,攒点经验,体验在他乡过年的感觉。”张尘说。 其实家里人不支持张尘不回家过年。前两天给家里打电话,母亲一直催促他回家。“我妈说别看你现在挺舒服的,等到大年三十晚上,别人都在家团圆,你就不好受了。”听了妈妈的话,张尘也有点想家了。“但我想体验一次异乡过年,而且跟超市谈好了,不能违约。”张尘说。 方案二 去外地打工 像张尘这样“不回家过年”的并不少见。张尘有几个更“疯狂”的同学,选择去上海、苏州的电子厂打工。“那边工资高,一个月挣三四千元,有很大的吸引力。”张尘说。 在城阳经营一家中介公司的李令翠常给大学生介绍寒暑假工作。今年寒假,她给青岛高校的90多名学生联系了工作。这些学生中,近两成选择不回家过年,多是大二、大三的学生,人数比去年多。 在李令翠看来,大学生不回家过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招寒假工的单位要求学生至少干一个月,学生就不得不牺牲回家过年的机会;有的是想体验过年不回家的感觉,找找新鲜感;也有的是为了多赚钱。 方案三 留校勤工俭学 留守大学生里,除了在校外打工的,还有部分学生留在校内勤工俭学。 “今年我们学院就有近百名学生不回家过年。留在学校做兼职,在实验室看设备、办公室值班等。一寒假下来也能挣1000多块钱。”22日,山东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团委书记刘强说,学校每年都有几百个不回家的学生,学校都会为他们集中安排住宿。今年,学校将这批学生安排在学术交流中心,并提供免费水、电、暖气。 青岛农业大学今年也有200多名学生留校过年,有在校勤工俭学的,也有研究生留下来做实验的。 除夕夜,两所学校的老师将陪学生一起过。 青岛农业大学学工部部长慕乾伟建议,留校学生多注意安全,同时也要记得给家里打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