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管理者徐同文来说,最欣慰的不单单是债务减少,还在于化解债务的同时,保证了师资质量、课程建设,加强了图书馆建设等。 “大学,是为谁办的大学?”徐同文自问自答,大学是为学生办的大学,是直接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一线供应人才的主渠道,高校还债也是为了提供更好的高等教育,“现在,他们的读书质量,就是明天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如果1.2万元生均拨款,都被大学管理者用在了还债上,那么学生只是吃了个半饱。”徐同文说,这一问题让他深感担忧,“社会发展的健康可持续,也是人才质量的可持续。” 多位大学管理者呼吁,高校化债的同时,政府更应重视学校师资建设、课程质量,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的教育目标,否则现在欠下人才债,以后将付出更沉重的代价。此外,政府在大学基础设施建设上应履行科学的约束、监督职责,该有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样不能少。 本报记者 徐洁 王茂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