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贺亮 我老家在鲁西南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当地把有文化、有见识的人称为“文人”。我的姥姥一字不识,却也被街坊邻居称为“文人”,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姥姥生于1888年6月,谢世于1993年10月,一生跨了两个世纪。姥姥共有两个子女,我母亲和我舅。舅舅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闯关东”,落户东北。姥爷早年去世。姥姥孤身一人,却始终不愿离开居住多年的家。姥姥家和我家不在一个村庄,母亲每次劝姥姥来我家住时,她总是说:“等我老了,不能动了,再去你们家住。” 我上小学时,姥姥年事已高,父母放心不下她,就让我住在姥姥家,跟姥姥做伴。 姥姥经常督促我抓紧时间学习。每天的作业,姥姥都要亲自检查。说检查,其实就是看看我写的字是否工整、清晰,有没有涂改。经姥姥“审核把关”后,我才能把作业交给老师。等老师批改后,姥姥还要“验收”。如果姥姥看到我的作业都是“√”,她就奖给我个笑脸;如果发现有“×”,她就说:“好好找原因,看看错在哪儿?下次不能这样了!”如果我被逼急了,偶尔也会“造”姥姥的反。每每这时,我就会反问:“姥姥不识字,不也生活得很好吗?”听到我的顶撞,姥姥总是语重心长地说:“有文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睁眼瞎’,难啊。” 后来我听说,姥姥、姥爷年轻时曾在地主家打过工,亲眼目睹地主家是怎样教育子女读书学习的,因而姥姥发誓不让子孙后代再当文盲。 姥姥常给我讲孔孟之道,有时还背诵只言片语给我听,如“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当时,我听了似懂非懂,很纳闷:姥姥豆大的字不识一个,怎么能背出这么多古文、懂得这么多做人的道理呢? 稍大后,我曾问姥姥:“您那些‘渊博’的知识是从哪里学来的?”姥姥笑着说:“有的来自民间传说,有的是从说书、唱戏人那里学的。” 那时,农村娱乐活动匮乏,每到农闲时,村里就请说书唱戏的人来“丰富”生活。说是说书唱戏,其实,“演员”没有化装,少则一人唱“大鼓”,多则两人唱“扬琴”,仅此而已。没有像样的乐器,也没有舞台,村里的空闲地就是“戏院”。说书唱戏的内容大多是对古代帝王将相的戏说,也有民间的一些哲理段子,有时也能听到国外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尽管这样,乡亲们还是听得津津有味。每次姥姥都是早早地搬着凳子去等候,直到结束才肯回家。村里放电影,姥姥也是每场必看。“文革”期间“样板戏”中的经典唱段,她还能唱上几句呢。因此,姥姥还赢得了“戏迷”、“电影迷”、“快乐的老太太”等绰号。更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姥姥在娱乐的同时,还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呢。 姥姥记忆力好,悟性也很好,并能“活学活用”。在我做作业间隙,姥姥经常把听来的故事一五一十地讲给我听。每当讲完一个故事,姥姥还要发表一下她的“感悟”、“体会”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虽然姥姥的那些话听起来并不深奥,但仔细琢磨,道理也是入木三分。每晚熄灯后,姥姥还要给我“来上一段”。用她的话说,就算是当“催眠曲”,直到我“呼呼”入睡,她才肯停止。 姥姥常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教育我:“心里要有别人,要乐于帮助别人。”她就是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别人,虽然自己不富裕,但还经常周济比自己更穷的街坊邻居。 姥姥的宅基地有一亩之多,每年春天她都在房前屋后种上丝瓜、豆角、黄花菜、向日葵、南瓜等,自己天天除草、施肥、浇水,长势很好,就像一个大菜园。邻居谁家来了客人或有什么事,都喜欢向姥姥要点新鲜蔬菜。姥姥总是有求必应,而且还常常主动把收获的青菜送给邻居分享。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姥姥无米下锅,一家人饿得差点没了性命。她回忆说:“有一次,见到路边有棵草,拔出来放在嘴里,嚼一嚼就吞下去了,和牛羊吃草没两样。”我瞪大眼睛问:“人怎么能吃草呢?不苦吗?”姥姥说:“还没等品出什么滋味,就进肚了。”听到这番话,我心里寒颤颤的。尽管这样,每年春天,姥姥还是把自己家里的榆钱、槐花、荠菜、车前草等,拿一部分送给邻居,以解燃眉之急,共同度过饥荒年。 姥姥让我记住“和为贵”,要求我从小与别人友好相处。我小时候不算调皮,但男孩之间,打打闹闹的事还是时有发生。每次我与同伴闹矛盾,不管是谁的原因,姥姥总是先批评我。我有时不服气,就顶撞她,她总是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你没有责任吗?” 我当时很委屈,心想:姥姥怎么不帮我说话?怎么总是护着人家?因此,就一连几天不理姥姥。姥姥看透了我的心事,就不停地唠叨:“同伴之间有矛盾,让一让,忍一忍,就过去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直到我与同伴和好如初,她才放心。现在回想起来,姥姥当年教育我的那些话,都是至理名言呐。 姥姥是个热心肠的人。在当地,虽算不上名人,但十里八村每提起她来,没有人不跷大拇指。在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盖房砌屋的事,都要来找姥姥“出谋划策”。有的婆媳闹矛盾,也要请姥姥去调解。也正是因为乐观、宽厚的性格,姥姥活到了105岁。 姥姥一生勤劳。我小时候,经常见姥姥迈着“三寸金莲”下地干活,她所走过的松软土地上,留下了一个个“金莲”一样大小的坑。姥姥在家每天都要喂猪、喂羊、喂鸡,农闲时还要纺棉花、织布、做衣服、缝鞋子等。姥姥八十多岁高龄还坚持亲自做饭、洗衣服,料理自己的生活。 姥姥的“厨艺”很好,她做的油饼都是一层层的,每层都很薄,层与层之间放上油、盐、葱末、五香粉等,放在锅里用文火慢慢蒸,做熟后,外酥里软,可口无比;姥姥蒸野菜也是行家,把野菜和少许面粉拌在一起,放在锅里蒸熟后,放上香油和蒜泥,吃起来很有味道;姥姥用面粉和上榆钱蒸的窝窝头,也是一绝,百吃不厌。如邻居来家串门,姥姥总要把刚做好的油饼或窝窝头拿给邻居品尝,邻居都夸她手艺好。我有时回想起来,现在即使吃美味佳肴,也没有姥姥做的饭香。 姥姥在世一个多世纪,受尽了旧社会的煎熬,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在我小时候,她经常给我说:“你是个男子汉,不要婆婆妈妈,不要整天锅前灶后转,要出去闯一闯,干大事业。”我长大后,姥姥鼓励我去当兵。她在战乱时差点丢了命,深深懂得“国无兵不安”的道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应征入伍,考上了军校,入了党,提了干。在20多年军营生活中,我始终牢记姥姥的“谆谆教诲”,虽然没有“干大事业”,但老老实实做人,努力建功立业。遗憾的是,就在我最繁忙的时候,姥姥却撒手人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姥姥还呼唤着我的乳名。我没能见到姥姥最后一面,这个悲痛是无法补救的。每当想到这些,我就心如刀刺,泪如泉涌! 姥姥,愿您在天堂幸福、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