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佳 李大鹏 实习生 张兴龙 报道
本报2月20日讯 本报“礼花伤人”报道引发公众关注,20日记者再次调查了解到,多数烟花爆竹销售点卖的烟花引信都是安全的机制引信,就连“水货”也大多披着绿色引信。据介绍,虽然都是绿色引信,但燃烧速度不同,不能作为衡量安全的唯一标准。 “礼花上常见的引信多为绿色,这种绿色的引信多为机制引信,安全程度高。”19日上午10点多,在南洪日用杂品店,老板迟春宁指着身后的礼花说,这种机制的引信也有灰白色、粉红色。 迟春宁介绍,机制引信的外面包着一种类似于塑料的物质,由于是机器生产的,里面的燃料分布得比较均匀,而人工的引信燃料调和不均匀,易发生危险。 好的引信点燃,有足够的时间跑开。迟春宁燃放了一个小型礼花,从引信冒火花到礼花腾空,先后用了7秒。 “市场上的‘水货’也多用绿色引信,因为这种引信的造价很低,外行的消费者很难辨别好坏。”迟春宁说,要看烟花的质量不能只盯着引信。 下午2点多,记者走访郭家屯附近、南洪街上的几家零售点发现,在卖的烟花引信大多都是机制引信。南洪街上的一位老板杜先生说:“机制引信有专门的厂子生产,即使都是绿色的,燃烧速度也各有不同,不能作为衡量安全的唯一标准。” “在厂址、外观、包装等方面,‘水货’和‘正规军’就是不一样。”说着,迟春宁拿出一个假礼花的样本介绍,每个礼花的纸筒有厚有薄,小厂家生产的礼花筒壁大多薄、软,里面的药面也不均匀。“市民在买烟花爆竹时,最好先拨打外包装上的联系电话,还要产看有没有具体的公司名字。” 本报18日B04、05版,19日B04、05版曾连续报道“礼花伤人”:同款扇形礼花炸瞎三位市民右眼,据他们共同描述,礼花引信烧得很快,来不及跑开。后经安监部门确定,伤人礼花属于非法流入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