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县孟海镇牛屯村雷霆大鼓
响彻四百年,快要成“绝唱”
2013年03月01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雷霆大鼓表演现场。
文/片 本报记者 董梦婕
百年来,雷霆鼓声活跃在牛屯村,给村民平淡的生活凭添快乐。每次出场,队员都身着黄马褂服装,以直径超1.5米的牛皮大鼓为主,配以锣、铙、钹、镲与大鼓一起交叉混合,穿插击打,间或配以管弦乐器,红皮大鼓和红色飘带相映生辉,震威四方。而目前这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正处于“绝唱”的边缘。
曾得皇帝夸奖,“此鼓只应京城有”
在定陶县孟海镇牛屯村,提及雷霆大鼓无人不晓。牛屯鼓乐始创于明朝万历年间,大鼓敲起来,感觉地面都在颤动,其有幸得到神宗皇帝“此鼓只应京城有,乡间哪得此鼓声”的夸赞,此后便一直享有“牛屯鼓乐如响雷”的美誉。
“我60岁时跟我叔叔学打鼓,这套鼓点在我们牛氏家族代代密不外传,只有口诀,偷学都找不到资料。”已71岁高龄的牛屯雷霆大鼓队长牛光田说,年轻时没想过学敲鼓,但是不忍心祖先的鼓谱失传便在花甲年龄学起了这门技艺,没想到入门后便爱上了这个庞大的乐器,深陷其中。
“牛姓先祖独创自编鼓谱口诀且密不外传,每代人传男不传女,所以每一代的传承人都很少,第八代传人只有我和队里的击鼓手牛月庆,他初学鼓时有四十多岁。”牛光田说。
据牛光田介绍,牛屯鼓乐曲目丰富,有《雷公闪将》、《天公作美》、《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等18首。这些鼓乐曲目是敲鼓艺人在不断的演出中,自编书目创立起来的,迎合了村民们庆典、祭祀、迎亲、战争等各方面演奏需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20世纪50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是牛屯大鼓最兴盛的时候,牛屯鼓乐的令鼓“雷霆大鼓”被摆在田间地头,成了名副其实的“号令大鼓”。
近年来,雷霆大鼓正如其名响彻雷霆,牛屯“雷霆大鼓”在2006年被列为菏泽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8年首届山东省农民文化艺术节民间吹打乐决赛中,获得金奖。目前,牛屯大鼓已获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收徒却难找人,最小的徒弟41岁了
27日早上6时许,雷霆鼓乐队的14名队员们整装待发。他们要参加菏泽市鲁西南鼓吹乐大赛,而由于演奏乐器庞大,众人很费力地将大鼓搬上车,都已累得气喘吁吁。
“平时队员很少能凑齐,今天除了一个队员住院没能来,其他的都到齐了,其中两名队员早买好了今天外出打工的车票,我们好说歹说才让他们改签了。”牛光田无奈地说,雷霆大鼓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自己和牛月庆想尽办法找传人,而由于敲鼓“没钱途”,想学的人少之又少。
“现在根本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绝活,我们只能尽力游说一些不外出打工的人,比如在村里种大棚、乡镇做生意的人加入,十几年了才收了16个徒弟,其中有4个妇女,徒弟中最小的有41岁。”牛光田说,雷霆大鼓出名后,定陶县有些企业的开业庆典,商家的产品宣传,也都邀请他们前去助兴,但是鼓太大又没有演出车,要求人家车接车送又不现实,每年只能接四五十场演出,队员着实不赚钱。
“没腿走路”为鼓乐队的发展制造了难题,而对于牛光田来说,最大的难题还是鼓队老龄化严重,传承人难觅。据他介绍,一般情况下,雷霆鼓乐队只能集齐十一二个人,年龄从41岁到83岁不等。
“打鼓看着简单,实则不然,初学者练习两个月才能入门,十一二岁的青少年是最适宜的学习年龄。很想教几个孩子学,但是苦于找不到乐意学的,连我的两儿一女都不感兴趣”牛光田无奈地说。
打算“走出去”,助推鼓谱创新
虽然戴上了“非遗”的帽子,雷霆大鼓仍然无法掩盖自身的生存之“艰”。近年来,定陶县文化部门及镇政府积极筹资为牛屯鼓乐队更新添置了打击乐器,配置了演出服装,专门派出文化指导员帮助传授这一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
而老艺人一般文化程度都不高,不能做鼓点的整理记录工作,为雷霆鼓点的创新、传承制造了障碍,为了避免发生人去艺绝的事情,孟海镇文化站站长牛月贞对牛氏文化甚为关注。自2006年起,他多次深入搜集挖掘牛屯雷霆大鼓这一古老文化,历经两个多月的走访座谈和查证相关资料,几易其稿,终于写出了《牛屯雷霆大鼓探源》文稿,现在他正在着手整理鼓乐曲谱,让这些“非遗”长久保存,流传后世。
“这几年都想去陕西等城市见识一下他们的鼓文化,学习些各地的鼓点,将鼓谱更丰富一下。”牛光田说,今后还会积极找机会参加各种表演,并吸收周边及外地鼓谱的精华,融会贯通,不断改进,在节目形式上和鼓谱上进行创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