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雅安震后“72小时”
企业捐赠经济学分析
  • 2013年04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网络截图)
    本报记者 张璐 孟敏 实习生 齐兴
  捐钱还是捐物?捐多少?出手快还是慢?雅安地震后的“黄金72小时”救援时间,一场对于企业的“慈善考评”也在社会舆情中发酵。 
  影响企业捐赠行为的因素是什么?我们试着从经济视角来观察此次雅安地震后企业捐赠行为。企业捐赠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但更多是受企业规模、赢利能力、国际化程度和企业所处行业的影响。
  诺基亚:从5000万到100万
企业捐多少
最终靠实力说话

  诺基亚、三星、苹果分别在震后72小时内宣布捐款,其捐款额度分别是100万元和4000部手机、6000万元、5000万元。而2008年汶川地震,苹果捐款40万元,诺基亚捐款5000万元。
  5年前,诺基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占到四成左右。而今年4月,其在上海的旗舰店已悄然关闭。前后捐款数额的落差,折射出的是诺基亚在通讯行业地位的兴衰变迁。
  今年“3·15”,苹果因“歧视中国消费者”备受抨击,市场调查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12年底,三星在国内市场份额排名第一,而苹果跌到第六名。此次三星捐款6000万元,一举超过苹果,这种现象折射出的是企业在捐赠行为中存在“攀比效应”。
  事实上,跨国公司拥有完备的慈善制度和文化,使得在灾害发生后短期内企业无法做出更大的动作。在美国,如果一家公司公开捐赠额度,会被认为是通过灾难谋利。按照惯例,企业捐赠只会在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说明。2008年汶川地震,在华的跨国企业因此被指为“铁公鸡”,这也迫使他们改变“企业文化”和行为方式,依从“中国特色”,在各类排行榜上张扬捐款情况。

农夫山泉:这是危机公关吗?
一场与社会互利的
战略投资行为

  4月20日上午,因“标准门”事件广受关注的农夫山泉紧急宣布捐赠灾区1000万元款物。多次接受质量拷问的蒙牛几乎在同一时间捐了1000万元和1万箱牛奶。
  在评价上述企业的捐款行为时,有舆论认为,这场灾难成为这些企业重树社会形象的一个突破口。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此类行为也被视为正能量的相互激励,即便掺有其他目的,依旧值得赞许。但经济学界认为,企业的捐赠行为本质上是企业实施的能使企业与社会互利的战略性投资行为,捐赠存在利己动机。

央企:赚钱容易掏钱难?
钱是国家的
并不是想捐就能捐

  新浪微公益平台以及壹基金、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72小时捐助中,民营企业成了慈善主力军。相比之下,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及大国企的反应要慢半拍。
  已经披露的信息显示,中石化捐赠6万升柴油,中石油则供油500吨。房地产行业恒大、万达集团分别捐款2000万元、1000万元,远洋地产、万科仅捐款200万元。其中,具有央企背景的地产公司仅远洋地产一家。
  中国社科院慈善专家葛道顺认为,国有企业捐赠与私企完全不同——国企没有这个权力,因为国企的钱是国家的,要么上交用于社会再分配,要么留在企业内部进行调配。
  有社会学者认为,公众对这些国企的捐助行为确有误读之处,因为央企不再直接捐款,而是通过企业内的基金会。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佑平曾透露,大型国企和国有控股企业纷纷成立慈善基金会,规模小的出资2000万元,多则一个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