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港包括新老两个港区,老港区位于威海湾北。清末,威海至高丽、辽东、天津均有航线; 1918年,威海商绅合资在威海港原址兴建栈桥码头一座,名胜德(后被误读为“德胜”); 1964年,胜德码头进行改、扩建; 1978年,新建钢筋混凝土管柱桩码头一座,可同时停靠5000吨级货轮两艘,港口设施也得到相应改善和更新; 1985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威海港正式对外开放,是年外贸货物吞吐量4.1万吨。新港区位于威海湾南岸经技内,1996年4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至2007年末,威海港有生产泊位16个,其中老港区7个(万吨级1个,5000吨级3个,工作船泊位3个),新港区5个(万吨级以上3个,工作船泊位2个),华能电厂万吨级以上泊位2个,威洋石油公司泊位2个(5万吨级1个,2000吨级1个);港内建有6143平方米出入境旅客通关大厅;港内有货场20多万平方米、仓库2万平方米、大型装卸设备80多台(套),口岸运输、装卸、仓储、查验、监管等功能齐全;威海港口岸开通3条国际班轮航线,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建立贸易关系,外贸货物吞吐量1154.7万吨,集装箱运量达45.7万标准箱。主要进口货种有服装、电器、机械、石油、化工产品等,主要出口货种有服装、电子、机械、水产品、化工产品等。 (资料由威海市史志办提供、本报记者冯琳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