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普通交警的17年坚守 |
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文/图本报记者姬生辉通讯员英芯茳戴永森 | |
- 2013年05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川流不息的车流中,王红岩在指挥交通。 | | 雪中执勤。 |
|
17年来默默坚守在岗勤一线,几乎没有请过一天假;吃苦耐劳、工作勤恳,是同事们眼中的榜样;妻子称他为“工作狂”,孩子眼里的坏爸爸……他,就是济宁市中区交警大队副大队长王红岩,自1995年成为一名交警,他一直工作在岗勤一线。“劝阻一位市民不闯红灯,也许会避免一次车祸事故;顶着烈日疏导交通,能方便更多市民安全通行,我没有理由不尽职工作。”凭着这股韧劲和责任,王红岩获得了多项荣誉,2012年更是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 愧对家人,对家庭关心太少 17年来,王红岩把方便给了群众,却亏欠家庭太多。2003年5月23日下午,妻子就要临产,王红岩正在值勤,接到妻子的电话后,他首先考虑到的是队里警力紧张,于是就让岳母陪妻子先去了医院,下班后赶到医院已是晚上八点多了,妻子急需剖腹产就等他签字。“这是我对妻子最亏欠的一件事,医生说如果我再晚来半小时,妻子和孩子将有生命危险。” 2009年底,6岁的儿子持续高烧,检查后确诊为肾病综合症,医生建议尽快到济南治疗。因当时正值济宁“两会”,他晚上8点多下班后,带妻儿到了济南,安置好妻子和孩子后连夜赶回济宁。孩子住院全靠妻子一人照顾,实在忙不过来的妻子就让孩子提前出了院。由于治疗不彻底,两个星期后孩子病情复发。大队领导知道情况后,特批假期让他带孩子去北京检查,一家人夜里坐火车去北京,第二天给孩子复查后,王红岩连夜坐车回到济宁,又走上了工作岗位。 “交警的工作虽然平凡,但很重要。我时刻警示自己,我的一句劝阻也许会避免一次交通事故的发生;我的一分钟坚守也许能挽救一个家庭。”王红岩说。 身先士卒 队员眼中的榜样 22岁那年,从嘉祥农村走出来的王红岩结束大学生活,通过统一考试加入了济宁交警的队伍,被分到交警一大队(现为市中区交警大队)一中队。“穿上警服我感觉自己非常幸运,也非常幸福。” 王红岩自己也没有想到,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工作中,王红岩从没因事因病请过一天假,始终是上岗最早、下岗最晚、加班最多的。2004年通过竞争上岗,王红岩先后担任交警勤务一大队一中队的指导员和中队长,但他也没有离开一线岗位。“基层人手少、任务重,作为领导更应该以身作则。”正因为心里坚守着这份责任,王红岩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艰辛,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着周围的队员。 2010年,太白路进行大规模的道路升级改造,辖区的济安桥岗红绿灯暂时撤了,当时正值夏季,晴天酷暑难耐,尘土飞扬,雨天满地泥水,站脚的地方都没有。为了完成疏堵保畅任务,王红岩每天加班加点指挥疏导车辆,汗水和尘土混在一起,回家冼衣服盆里全是泥水,有时饭没吃完就累得躺在沙发上睡着了。“跟着王队,你能深切体会到什么是求真务实和身先士卒。”民警王桥说。 公正执法 用真诚打动市民 工作中,王红岩从自己做起,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有亲朋好友来说情,他总是耐心说服教育,让他们心服口服接受处理。王红岩的严格在大队里是出了名的,为此他得罪了不少亲朋好友,在同学中也留下了不讲人情的名声。“只有严于自律的人,才能律人,只有廉洁奉公,才能取得市民的信任。” 执法过程中如何处理管理与服务的矛盾,王红岩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2010年12月,他在执勤中查到一违法闯禁区载货的电动三轮车,当事人非但不配合,反而大吵大闹。面对这种情况,王红岩并不是简单进行处罚,而是耐心询问,了解到当事人王某是下岗工人,家庭非常困难,靠打零工和低保救济糊口。王红岩通过个人关系和中区烟草公司领导进行了沟通,让王某成了该单位的一名保安,有了稳定的收入。 奋不顾身冲向自燃的面包车、救助流落到路面的老人、长期引导小学生过马路……17年来,王红岩用自己的执着践行着承诺和理想,将一步一个脚印脚印的精神融入到工作中。“法律是公正严肃的,谁也不能违背。但也要谨记为人民服务,心中装着百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