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5月2日热线消息(记者 韩杰杰)“照这个图案,用直针绣就可以。”2日下午,刚从青岛赶来的白洁在李素贞老人的指导下,上起了刺绣第一课。为了让传统技艺后继有人,李素贞老人的一位朋友替她发微博“招生”,没料到不几天就来了三位求学者。 “把这门技艺传给有缘人,是我的一个心愿。”时年74岁的李素贞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五岁她便开始帮家人穿针引线,耳濡目染,10多岁便独立刺绣。“那时就是个赚钱的活计,没有系统地学过。”她说,后来她被招工进了潍坊刺绣厂,在那里才得到了系统的培训和锻炼,期间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了1年。此后,她还在染织厂、戏服厂工作过,刺绣手艺一直没有搁下。 在她家中,摆着不少刺绣成品。“这些年绣的,没有卖过,留下来当纪念。”她说。记者注意到,她的绣品非常细致,刻画入微,在一副《凤凰穿牡丹》作品中,仅一朵牡丹就由五个颜色组成,全副绣起来,共有30多个颜色。颜色虽多,但都融合和谐,看上去既喜庆又精致。 “现在年龄大了,眼睛也不如从前,再不教给别人,就怕身体状况不允许了。”这两年,她一直考虑收徒弟,但未能如愿。“我有俩儿子,都干别的工作,小孙女还稍有点兴趣,但是正在上学。”她说,现在年轻人真正从事刺绣的很少,刷碗工一个月还2000多元呢,刺绣没有产业化,没有专门的公司招这些人,就业堪忧导致愿意学习这项技艺的不多。再者,刺绣也比较枯燥,得有耐心。“但是刺绣是传统技艺,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应该好好地传承下来。” 她一位朋友听她说起这件事,便张罗着帮她发了微博和微信“招生”。3天时间,就有了近300次转发,多位市民致电咨询,一位陕西的妈妈说想让孩子暑假过来学习。“现在潍坊的两个孩子已经确定过来学了,今天下午又从青岛赶来了个小姑娘。”李素贞老人说,看到这么多人关注,她既意外又开心,“只要她们愿意学,我就尽心教”。 27岁的白洁今天刚从青岛赶来。她说,她在青岛一家服装工作室工作,从微信上得知这个消息,就请假来潍坊“拜师”。她从小就喜欢民俗的东西,上高中就自己做衣服,觉得刺绣可以融入到衣服中去。她打算先请假一段时间潜心学习,希望通过学习能进一步了解刺绣技艺,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