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淄博仅有的8名聋儿康复特教老师仍在坚守 |
孩子们正常说话是最大梦想 |
本报记者罗静 | |
- 2013年05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孙老师在教学生发音。
本报记者 姜文洁 摄 | | |
|
在教师行业里,有这样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每天的工作是陪着聋儿们练习“a——,a——”的发声,除了老师的角色,他们还担当者“保姆”的工作,孩子们能够正常说话、融入社会,则是他们最大的梦想。然而,因为工作辛苦、专业要求较高等原因,淄博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方面的特教老师面临很大的缺口。 8名特教老师 教50个学生 位于张店柳泉路上的淄博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是淄博唯一一家国家聋儿康复救助项目定点单位。淄博市大部分做了听力恢复手术或佩戴了助听器的聋儿都被送到这里来进行康复训练。据了解,目前该康复中心有50个学生,8名老师。而整个淄博市给聋儿做语言听力康复训练的特教老师也仅有这8名。 据了解,全国拥有特教专业的高校仅三四家,分别在北京、南京和济南三地。淄博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8名特教老师们则主要是来自南京和济南两地的特教专业毕业学生。8人全部都是30岁左右的女性,“太年轻的干不了,责任心稍差一点,也吃不了这个苦。而且,这个行业对老师的专业要求比较高,必须是学过这个专业的人,才能从事这项工作。”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孙老师说。
一天6小时需要不停说话 每天早上7:50,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老师们准时开始了一天的教学工作。从7:50—8:30是所有孩子们一起参加常规训练的时间。老师们会将孩子领到一间大教室里练习拼音字母的发声,“a——,a——”一边领着孩子们张大嘴练习发声,老师们一边还要伸出大拇指从左到右在空中划弧线。“因孩子们做手术或戴助听器前没有接触过声音,用手划弧线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发声的长短。”孙老师说。 常规训练之后,每个老师带领各自班里的孩子回去开始进行每天一对一的发声训练,包括语言基础训练、孩子对声音的反馈训练等。 据了解,这里的每个老师一天工作8个小时,除了中午两个小时照顾孩子们吃饭、午休外,另外6个小时都在不停地跟孩子说话。除了教孩子发音、学习课程,还需要陪孩子聊天、做游戏,以锻炼他们对语言的反馈能力。8个老师,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咽炎。 除了教孩子学习外,这里的老师们还承担着保育的工作。因为来这里学习的孩子大多都是5岁以下的聋儿,最小的才2岁半,只能由老师们照顾衣食起居。采访中,记者碰到一名老师正把一条孩子尿湿的裤子挂在庭院里晾晒。“孩子太小了,上厕所还不知道告诉老师。我发现了就赶紧给她换了条裤子。”据这名老师介绍,有的老师一天能给孩子换三四次尿湿的衣裤。 “身体并不累而是心累” 帮助孩子恢复语言听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孙老师介绍,他们这有一对双胞胎,刚来的时候怎么都不肯开口,“头三个月她们就是一句话也不说,我用尽了各种办法,她们都对我爱答不理,我心里那个着急啊。其中一个孩子还刚做了昂贵的耳蜗植入手术,家长对她们恢复听力语言的期望比较大。”后来,孙老师了解到两个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执拗的特点后,就跟家长商量让两个孩子分开训练,当其中一个孩子开口说话后,再让俩人在一块学习。后来,分开的俩孩子在零食的“引诱”下终于开口说了话。“当时我真是特别激动,赶紧抱抱孩子,给她一个奖励,鼓励她继续开口说话,就怕她第二天又不开口了。”孙老师说道。 学校另一名教师张老师介绍,其实干他们这行,最累的不是身体而是内心。“除了日复一日的语言训练,主要还是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来这里学习的基本都是学前儿童,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他们的安全。特别是那些做了耳蜗植入手术后佩戴接收器的孩子,设备那么昂贵,一但不小心给摔了,家庭很难再买一个。而且,植入电子耳蜗的部位,磕碰后头部里面的电子耳蜗很容易发生移位。一旦移位,就必须得做二次手术,孩子不但受罪,说不定还影响以后的听力。”
特教专业毕业生仅三成留教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特教专业的师资情况不容乐观。不少在此实习的特教专业学生在实习期结束后大多都走了,留下的很少。“每年来这里实习的应届毕业生都不少,但能留下或者是继续干这行的仅占30%左右。大部分人都在实习期结束后离开了,从事了别的职业。有一年有6个实习生来我们这里,结果实习结束后,这6个人都走了,没一个留下。”康复中心的负责人说。 因为福利待遇低、专业要求高、工作辛苦等原因,造成了语言康复特教老师行业人手紧缺,据该康复中心的负责人介绍,即使在北京市语言康复中心,福利待遇比较好的情况下,也是非常缺人手。 目前,淄博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平均一个老师要负责带六七个孩子,而按照标准,一个老师最好只带四个孩子。因矫正训练是一对一的,现在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孩子每天平均仅一个小时的训练时间,这对孩子听力语言的恢复发展不是很有利。 照顾了学生愧对了家庭 因大部分精力都给了语言康复中心的孩子们,特教老师们回到家里身心疲惫,对家庭都疏于照顾。“每天晚上回到家,3岁的闺女总是缠着我玩,问不完的问题。可我已经累得啥话都不想说,只好‘嗯,嗯’的应付女儿,总觉得愧对孩子太多了。”孙老师说。 因为女儿没有人照顾,孙老师在孩子才2岁的时候就把她送到了幼儿园。这一年多来,都是孩子的父亲接送孩子。 像孙老师这样的情况在语言康复中心很普遍。耿老师的孩子4岁多了,上学放学和日常的照料也主要靠孩子的父亲和爷爷奶奶。“平时能陪家人的时间太少了,让学校的孩子们恢复语言听力是个费时间的活,总是没办法两者兼得。” 为了能帮孩子们恢复语言听力,特教的老师们放弃了很多、奉献了很多。
□相关链接: 淄博每年平均 新增百个聋儿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淄博市一年大约有4万个新生儿。正常家庭中,聋儿的发病率是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高危家庭的聋儿发病率是千分之二到千分之四。据统计,2011年淄博市有3万9千个新生儿,其中确诊听力有问题的聋儿有130个。而新生聋儿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 而整个淄博市从事聋儿语言听力康复教育的教师却寥寥无几,“特教这一块我们非常缺老师,人手太少了。据我所知,我们学校与我一同毕业的100名特教毕业生,到现在还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一半都不到。老师数量完全跟不上聋儿增长的速度,希望有关部门能更加关注这个行业,让咱们的特教老师队伍壮大起来。”康复中心的负责人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