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上雕刻着精美图案。 “济公”泥塑活灵活现。 用手机拍下喜欢的泥塑作品。 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本报济宁5月7日讯(记者 汪泷 通讯员 樊云松) 距离6月8日世界文化遗产日还有一个月,5月7日,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了10名济宁地区的非遗传承人,携他们的传承项目走进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让这里的学生和济宁非遗项目有了一次真切的体验。 7日下午,当10名传承人刚刚来到校园里时,学校建筑系的十余名学生已经忙活开了。他们帮着摆桌子、拿展品,忙得不亦乐乎。这些小伙子十分细心,生怕自己一个不留神磕着展品。建筑系的学生范天华在现场不断指挥着大家,嘴里还不停的提醒:“注意要轻拿轻放,不要撞到桌子上的展品。” 展品摆放好之后,“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作品进校园活动”也正式开始了。鲜有机会和非遗项目如此近距离接触的学生们,把展台围得水泄不通。剪纸传承人赵莹在现场剪出了各式各样的小鸟、蝴蝶等作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站在一旁看的仔仔细细,有的还拿出手机把整个过程录了下来。“我们的课程中有剪纸工艺,但却头一回知道剪纸也是非遗项目。”一名学生说,“很意外也很荣幸,我们记录下赵老师的剪纸过程,希望能通过学习更加精进自己的剪纸技艺。” 除此之外,李永贤的葫芦雕刻、刘娟的圣绣、翟桂芝的绣球都受到了学生的追捧。此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面塑传承人李刚称,这是他们第一次走进校园,为此筹备了近半年的时间。关于此行的目的,李刚表示,除了让学生们更加了解济宁的非遗文化,寻找传承人是也十分重要。“学生们对艺术的追求是很真诚的,面对非遗项目艰难传承的局面,在校园里寻找到有缘的传承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孙志春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表示,济宁非遗手工技艺作品进校园活动在学院举行,无疑将会调动大学生了解非遗知识的兴趣,增强体验非遗的快乐,也鼓励学生们参与到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当中。“为此今后三年学院将投入700万元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其中就包括建设济宁民俗文化体验馆。”
现场花絮>> 大一小伙迷上了葫芦雕刻 在李永贤的葫芦雕刻展台前,有一个刻满60个甲子的圆葫芦,引起了学院外语系酒店管理专业的大一学生秦敬帅的极大兴趣。“非常精美,这就是一件艺术品,无论是整个雕刻的布局,还是底部的隶书、小篆,都非常漂亮。” 秦敬帅的评价引起了李永贤的注意,两人立刻十分投缘地聊了起来。秦敬帅告诉记者,他是枣庄人,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对书法、五行八卦之类的都十分感兴趣,平日里自己也会刻印章、刻葫芦,“有时候是用香点葫芦,有时候刻成镂空的。但无法向李老师一样刻的如此精美、细腻。” 来济宁上大学后,秦敬帅因为不大出校园,与这些传统文化接触得也少了。借着这次非遗手工技艺走进校园的机会,他着实过了把瘾。秦敬帅觉得,现在的大学生都传统文化的理解太少,“就好像八卦中的南火、北水、东木、西金、中土,我不少同学都觉得,南方明明水多,属性怎么能是火呢?”在秦敬帅看来,五行八卦等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种传统思想的体现。所以掌握一些相应的知识,对传统的延续很有必要。“将来我一定会主动创造机会,去学习非遗技艺,并努力让自己也成为一名传承人。” 相关链接>> 非遗项目进校园将持续开展 为了让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下去,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今年也将陆续推出多种多样的活动,其中就包括长期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的活动。 保护中心主任樊云松表示,今年他们已经与济宁市中区、任城教体局进行了对接,并制作好了100多块非遗文化展板,将长期走进城区的中小学校园,让孩子们对济宁地区的非遗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我们的展板都根据学校走廊的尺寸来定制,在不影响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适时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向孩子们现场展示非遗技艺。” 樊云松告诉记者,今年群众艺术馆也进行了改建,艺术馆三楼已经改建成了报告厅,以后也会不定期的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免费面向济宁市民,以及基层文化工作者。“我们打算今年先举办2-4场讲座,主要先面向非遗传承人、文化工作者等,进行一些相应的培训。” 本报记者 汪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