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献遗体,只为救更多人 |
滨州医学院的刘杨发起成立驻烟高校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 | |
- 2013年05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重病下的刘杨,每走一步都很困难,但脸上却始终透着一股坚强劲儿。 记者 赵金阳 摄 | | ▲谈到自己的梦想时,刘杨侃侃而谈,一脸坚定。 |
|
驻烟高校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发起人刘杨,一名90后,山东枣庄人,是就读于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2011级临床医学的一名残疾重病学生。 多年的病痛曾让他体会到了绝望的滋味,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帮别人摆脱这种绝望。他张罗组建了滨医承光心社,发起成立烟高校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更多的人愿意捐器官,更多的人因此而获救。 滨州医学院特教学院团总支书记王友磊说,只有经过生死的人,才能如此的胸怀和执着。 □记者 李楠楠 报道 本报5月7日讯 8日,驻烟9所高校的爱心团队将在滨州医学院成立驻烟高校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你不会想到,发起人是滨州医学院的一名在校生,而且他自身患有重症,走路都感到艰难,已经做好了捐献遗体的打算。他叫刘杨。 7日,记者见到刘杨时,他身上戴着厚厚的矫正护甲。刘杨说现在除了睡觉外,无论春夏秋冬每天都要戴护甲,如果一不小心说不定就会猝死。 交谈中,记者得知了刘杨这些年经历过的伤痛。 刘杨出生两月后,被当地医院诊断为脊膜膨出(神经管畸形)。10岁前发育正常,后来左腿发育比右腿发育减慢,12岁出现脊柱侧凸。后来逐渐严重,高三时,刘杨忽然感到左腿发麻,上不了楼。刘杨大半年的时间都在老家枣庄和省城济南看病,但医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只当普通腿病治疗。 考进了滨州医学院后,他一次偶然去图书馆翻看医学类书籍,发现自己的症状与脊柱侧弯一致。后来得到确诊,医生曾断言,两年之内,他会大小便失禁,最终瘫痪在床。为了求生,他借了1500元钱,只身前往北京、上海求医,收到的却只有绝症“判决书”。 在一位好心大夫的帮助下,他的一期手术成功了,然而后续治疗却受到了阻碍。他饱受了痛苦,也曾感到绝望,为了让其他人重获新生,他做出了捐献遗体的决定。 刘杨告诉记者,不是自己没有忧愁,而是绝望过了愁过了,发现只有面对它才是正确的选择,“那些痛苦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病痛中人的绝望,我有一个梦想,在有生之年看到更多的人愿意捐器官,更多的人因此而获救。” 经历过痛苦,终学会坚强面对 独自进京求医 只得到拒绝和眼泪 “我有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每天都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可是我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刘杨说,2011年冬天,在毓璜顶医院的诊室里,医生给他下达了病情危急的通知书。为了不让年已花甲的父母担心,他向同学借了1500元钱,独自踏上了北京求医的艰辛历程。 一路打听,直到晚上7点他才到了医院。当时医生已经下班,他在走廊里睡到晚上10点,被保安赶了出来。那时,北京正下第一场大雪,寒风中他冻得哆哆嗦嗦……无奈中他又想办法爬进医院走廊。 第二天早上5点,他就站在专家门口。这位医生每出来叫病人一次,他就鞠一次躬,上前说:“我是从烟台赶过来的,脊柱侧弯,你能给我看看吗?” 就这样,一直到中午11点半,所有的病人都接诊完了后,专家说:“你去下面加个号吧。”花了300元挂了个专家号,这才将自己的片子交到了专家手上。 “他看了几眼,就说‘没用了,走吧。’我当时就泪流满面。”刘杨强说,当他走出医院,站在北京的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车和人,感觉自己是多余的,被这个世界抛弃了。 千份电子病历 换来的是更多绝望 刘杨从北京医院回来,身心疲惫,充满了绝望。“但是想到明天,想到那些关心牵挂的人,我决心好好走下去。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份清晰细致的电子病历,向全国各大中西医院求治。”刘杨说,“一个月一共发了1000多份,每天收到的回复都使我绝望加重一点,哪家医院哪怕有点希望就可以让我兴奋得激动不已。” 在不懈的努力中,北京武警总医院向他抛来了橄榄枝。想到在家乡务农的花甲父母,他想到申请医保,但前提是要办理转诊。为了转诊,他去了烟台山医院14次,毓璜顶医院8次。 命运总是那么喜欢捉弄人,当他艰辛的准备了一年,大一暑假到了事先约好的北京武警总时,医院那位专家以病情严重为由没有接受他。他和父亲在医院求了专家好久,可依然没能改变专家的意愿。 父亲没有放弃 在京求医终现转机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刘杨每天都痛苦地挣扎着,他和父亲被一个又一个的专家,一次又一次拒绝。 在从东直门医院回来的路上,他陪父亲再次走进地坛。“在那里我想到了史铁生,我们没有多少语言,父亲在那里抽完了从家带来的最后一支烟。就在那个最绝望的崩溃的边缘,63岁的老父亲缓缓地说了句,‘其实,我和你妈想给你治好。’一句话直达我内心深处,扫清了我这一生全部的委屈,我好好安慰了我的父亲。”刘杨说,“那一刻,我自己仿佛也充满了信心与力量,决不能就这么放弃成了我唯一的信念。”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好医生。北京306医院一位姓谭的主任反复研究后给他制定了一个不处理神经的手术, 经历过痛苦后 决心捐献器官 因为懂得,所以付出。“在离手术仅两天的时候,我有了捐献器官的想法。”刘杨说,“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的父亲,‘爸,如果我走了,你就把我的遗体捐了吧。’当时63岁的老父亲听后老泪纵横,悲痛地看着我,我心理顿时明白:我把父亲的心伤得太深太深,这些天我已经经历了那么多痛苦的事情,看着好好的儿子再过两天就要去与死神搏斗,现在却要把他内心最后那点希望也要夺走……我和父亲抱头痛哭,在那种时刻下也没有再提这件事。” “幸运的是我一期手术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我出院后总是忘不了那些依然在与病魔斗争的苦难同胞,我的内心更能理解他们对于重新生活的渴望。”刘杨说,特别是在看完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何玥的感人事迹后,我决心为中国的器官捐献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 李楠楠 发起成立服务队 宣传器官捐献 □记者 李楠楠 报道 本报5月7日讯 5月8日是第世界红十字日,今年的主题是“携手人道,关爱生命”。刘杨将联合烟台市红十字会以及其他8所驻烟高校成立驻烟高校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宣传器官捐献相关知识,提高捐献器官拯救生命的意识,让更多的人加入这项公益事业。 8日上午,烟大、鲁大、山工商、滨医、烟大文经学院、山东商务职院、山东中医药高专、烟职以及农大9所高校爱心团队将在滨州医学院成立驻烟高校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下设9个分队;同时解放军第一〇七医院、毓璜顶医院将成为器官捐献试点医院。烟台市红十字会将现场为服务队和试点医院授旗。 作为试点医院的解放军第一〇七医院、毓璜顶医院,将向大家介绍器官捐献需求及捐献流程。 高校器官捐献服务队将以滨州医学院为起点,在驻烟高校范围内提高大学生的器官捐献意识及动员更多的人加入这项公益事业。 服务队发起人滨医学生社团承光心社负责人刘杨说,他们之前做过调查,发现在高校的90后在对待器官捐献的态度上有更多的顾虑。 另外,他了解,全国目前每年有150万病人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的供体却不足1万,巨大的缺口意味着大量的同胞要么是在煎熬中度过,要么是在等待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就是成立高校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的原因。”刘杨说,希望通过我们大学生的努力,可以不断推动这项公益事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