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知相守的茶伴人生 |
文/本报见习记者李清片/本报记者刘涛 | |
- 2013年05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马城梅在采茶,下雨前的天空阴云密布。
| | 当过兵的梁立森,和老伴站在自家堂屋里。
| | ◤清晨梁立森老人在采茶,佝偻的身姿顿险生活得艰辛。
| | ▲老梁用手指比量着自家茶园内的茶芽说:“往年这个时候茶芽能这么大”。
| | ▲种茶人都爱喝茶。老梁唯独钟情自家炒的茶,他边冲边说“香着呢!”
|
|
4月中旬,日照露天春茶开始采摘。与往年不同,3月中旬以来的持续倒春寒和干旱天气,使今年的绿茶产量减少了很多,但价格却比往年同期高出许多。最近,持续升高的气温加快了茶树的生长,露天春茶可以大面积采摘了。茶农们开始忙碌起来。 在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李家庄茶园内数千亩茶树正等待被采。 凌晨四点 起床赶往茶园 5月3日早上4点40分,鱼肚白的天空下一轮红日正渐渐升上地平线。梁立森和老伴马城梅已经在赶往茶园的路上。老两口是李家庄人,他们的茶园位于村子的北头,距离他们家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为了收到鲜叶,每天要采两次茶。梁立森与老伴一般4点起床,5点开始采茶,这样才能在上午9点收茶时有满意的收获。据她讲,这样的日子每年将持续五个月左右。 马城梅今年67岁了,前年刚因脑血栓动过手术。年长她3岁的老伴梁立森在她生病后为照顾老伴方便,辞去了石臼的门卫工作,与老伴一起生活。 老两口现在有4分地的茶园和不足1亩的农田。 早上5点10分,太阳升起来了。但不凑巧,当天天色阴沉,山坡上吹起了阵阵冷风,温度比前一天一下子降低了七八摄氏度。马城梅身穿了一件深红色格子外套,一顶红色的遮阳帽被她挂到了脑后。而老伴梁立森则淡定很多,套在秋衣外面的标有“生产用”的军绿色外套一直敞着怀。 梁立森招呼老伴拿起了从家里带来的小桶,准备采茶。由于腿脚不灵便,长时间采茶腿脚很累,马城梅不得不坐着马扎,在不到一米高的茶树株旁采茶。 产量减少 养茶之心从未改变 梁立森一边采茶一边介绍:今年茶叶产量远不如去年,但质量却好得很。今年茶叶鲜叶的价格最高时卖到了110元一斤,这样的价格持续了两天左右。很快就降到了55元一斤。这样一来,由于减收他们收益并不乐观。他摊手向记者展示了刚采的鲜叶,拿起其中一片长一公分的叶片说道:“在去年,茶贩都要三公分长的叶子。这样的叶子重3毫克左右,价格在30多块钱一斤。今年他们只要小叶,长一公分,重个1毫克吧,价格虽然贵了个十几块钱,但是原来能采3斤的时候现在只能采一斤,平均下来,收入少了很多。” 在梁立森身后,两行老茶树根叶还算茂盛,但鲜有绿芽生出,只露出深色的叶子在风中立着。老人介绍,这些茶树是1966年日照“南茶北移”时候种下的,据现在已经近50年了。每六七年要把这些茶树的枝叶剪掉,只留20厘米左右的植株以供生出新芽。由于要在能采茶的季节剪茶,且每次剪完一个半月不能出新叶。老人一直没舍得剪。 梁立森所在的茶园位于一座小山丘的南面,这里近千亩的茶园隶属于周围的五六个村庄。山坡上随处可见弯腰采茶的茶农们,而这中间除了像马城梅、梁立森这样结伴的老两口外,多是35岁到50多岁的农家妇女。梁立森说,年轻男子都外出打工了,采茶的人除了老人就是女人。以后谁来采茶都是问题。 收茶时间快到了,茶农们心无旁骛专注于茶尖的一抹抹新绿。绿色的茶树与农妇们身穿的花色上衣的身影交相辉映,很美。 劳作回家 品一壶自炒香茗 8点半左右,天空下起了小雨,原本定在9点的收茶时间不得不提前了。马城梅和老伴冒着小雨和其他茶农一块等着茶商称重。当天每斤45元,老两口总共采茶1斤3两,拿到58元现金。 趁着雨还没下大,两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回家了。这时田地里还有茶农在冒雨采茶,黝黑的脸上满是雨水。老人解释,下雨后鲜叶水分太大,价格就上不去,只能赶着把长出的鲜叶采掉。但显然老人对于冒雨采茶还是有所顾忌,毕竟日益老化的身体是他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回到家,梁立森用自家炒的茶叶泡了一壶绿茶。随着茶叶在透明的茶杯里翻腾,茶叶慢慢舒展开来,一时间香气四溢。事实上,杯子里的绿茶并没有商品茶品相好,茶叶上偶尔有一两个虫眼和黑色的斑点。老人看出记者的疑惑,骄傲地说:“尝尝我自己炒的茶,绝对绿色无污染。”笑靥随后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了花,眼睛被颧骨上的笑肌挤得只剩两道弯弯的眉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