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新当选总统鲁哈尼当地时间15日说,温和路线在总统选举中获得胜利,在国际舞台给相关国家与伊朗的关系带来“新机遇”。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中东问题专家李国富说,鲁哈尼出人意料地获得较高得票率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第一,投票前夕,鲁哈尼成为唯一代表改革派和务实派的候选人,这样他的选票比较集中;第二,内贾德执政8年来,伊朗经济状况不佳,对外关系紧张,人民需要变革。 核谈应以相互尊重为基础 作为温和保守派候选人,前首席核谈判代表鲁哈尼在14日举行的大选中得票率为50.71%,力压多名热门候选人当选。 确认当选后,鲁哈尼发表声明说,伊朗与有关国家的对话和关系迎来“新机遇”。 美联社报道,在现任总统内贾德为代表的强硬保守派势力主导下,伊朗过去数年拒绝就核问题向西方国家妥协,僵持不下的局面让伊朗饱受孤立和制裁之苦。鲁哈尼在保守派围堵的局势下意外当选,一定程度可以解读为多数伊朗民众不满内贾德政府的强硬政策。 鲁哈尼说,伊朗有能力以“相互尊重”为基础,与世界各国发展关系,在全球和本地区实现“和平、安全与进步”。“这场选举已经开启一个新机遇。”鲁哈尼说,“那些宣扬民主和自由对话的国家,应该带着敬意与伊朗人民对话,承认伊朗的权利,(那样才能)得到伊朗的适当回应。” 美以谨慎回应鲁哈尼当选 就立场相对温和的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美国和以色列依旧态度谨慎。白宫发言人卡尼发表声明说,美国尊重伊朗总统选举结果,期望“伊朗政府尊重伊朗人民意愿,作出负责任的决定,为全体伊朗人民创造更好未来”。卡尼说,美国依然愿意直接接触伊朗政府,致力于就伊核问题寻找外交解决方案。美联社解读,这一表态暗示美方就伊核问题的立场没有因选举结果而变化。 相比之下,以色列对选举结果的反应更加冷淡,并不看重鲁哈尼当选可能带来的政策变化。“伊朗核计划迄今由哈梅内伊(伊朗最高领袖——编者注)决定,而不是伊朗总统。”以色列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说,“选举结束后,评判伊朗依旧看它在核问题和反恐问题方面的行动。” 谁当选都有利于中伊关系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和李国富都认为,无论谁当选伊朗总统,都不会影响中伊关系发展。鲁哈尼当选,还将推动这一关系发展。 华黎明说,伊朗1979年爆发伊斯兰革命以来先后经历11任总统,所有总统都对中国友好。所以,无论谁当选,对中伊关系都不会有太大影响。 李国富说,互相尊重、互利共赢是中伊发展友好关系的基础。在哈塔米担任总统期间,伊朗就采取了“向东看”政策,把外交战略重点放在亚太地区。这一政策既出于伊朗自身需要,又符合目前国际关系发展的大趋势。李国富说:“温和保守派力量,特别是鲁哈尼当选总统,只会促进中伊关系发展,而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综合新华社消息
鲁哈尼当选释放伊朗变革信号 凭借温和务实的姿态和与实权派的良好关系,鲁哈尼或许将为陷入僵局的伊核问题谈判带来新契机,缓和伊朗与西方国家因伊朗发展核计划而导致的紧张关系。 去年年初以来,伊朗与西方国家硬碰硬的后果是西方的严厉制裁:伊朗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幅下降,与外国银行的金融往来被完全切断,本币里亚尔急剧贬值,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失业率高企不下,民众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和解与和平”、“建设性互动”,这些鲁哈尼竞选时的口号,恰好符合民众渴望变革、改善民生的诉求。十年前,正是在时任核谈代表鲁哈尼的推动下,伊朗与英法德就伊朗暂停铀浓缩问题达成协议,从而避免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制裁。十年后,鲁哈尼再次面临“战与和”的选择。 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保持良好关系,有哈塔米、拉夫桑贾尼两位前总统的鼎力支持,将有助于鲁哈尼推行其经济改革和对外政策。 当然,温和并不代表软弱,鲁哈尼在担任首席核谈判代表期间,一直坚持捍卫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务实也不意味着守旧,他誓言要终结过去八年的“执政错误”,带领人民走上一条变革之路。 鲁哈尼依靠民众求变心理当上总统,但能否借力推行变革,使伊朗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尚难预料。在伊朗,总统地位虽然仅次于最高领袖,但其权力有限,内政外交决策权掌握在最高领袖手中。伊朗困局的症结在于核问题,只有打破与西方的僵持,伊朗才能获得喘息之机,这是摆在新总统面前的首要任务。然而,在强硬保守势力仍占伊朗政坛主流的格局下,鲁哈尼的变革势必受很大牵制。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