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深度记者 寇润涛
6月15日,父亲节前夕,丁栋在家为第二天一场怀念父亲丁午的沙龙活动准备资料。 曾引进日本漫画《机器猫》、《樱桃小丸子》的漫画大王丁午2011年因癌症离世。这算不上一场正式的悼念,仅仅是以丁午之名,在这个“父亲节的下午,让我们一起来怀恋我们的爸爸”。 面对父亲日渐缺位的家庭教育的情形,教育专家孙云晓说,父亲榜样的缺失使得不少孩子终身“缺钙”。 相形之下,下放干校的丁午尤为难能可贵,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他坚持给女儿写漫画信,以十足的情趣和饱满的感情,来陪伴孩子成长。
漫画信让我感觉父亲一直爱着我 若非介绍,一脸胡须、30岁冒头的丁栋,难以让人确信他是丁午的儿子。 丁栋认为“就应该这样”,他说,“不求名,不图利,助人为乐,健康、快乐地生活,父亲一辈子总这么说,我现在也这么想。” 不过父亲并不是“说”,而是“画”。 父亲去世后,丁栋整理遗物时,发现了1969年5月至1972年8月间,丁午被下放河南黄湖干校时写给留在北京的女儿蹇艾的信,共六十一封、二百七十七面。1969年蹇艾八岁,认不了多少字,作为漫画家,丁午的信主要是画出来的。 今年年初,这些信结集成《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出版,内容主要是父女之情的表达和对干校劳动生活的描述。 在翻看一堆父亲的画作时,丁栋突然拿着几张漫画大笑起来。“想不到啊,真是想不到……我怎么这都记不起来了呢?”他捶着自己的头。 原来父亲也给他写过类似的漫画信,有的记录着父亲陪自己过生日,有的记录着父亲一个人在北京的生活…… 信件没有写给姐姐的那么多,但足以让丁栋感到意外惊喜。他赶紧拿来自己的ipad,将信件都拍下来。 翻着手里的三四封信,丁栋不禁回想起那段几乎快遗忘的记忆。 1979年出生的丁栋六岁之前一直和母亲在上海生活。 “当时,虽然我很小,但是父亲不在身边,总觉得和其他小朋友不太一样。”丁栋回忆说,每当出去游玩或者赶上下雨,他就非常想念父亲。 当丁栋逐渐认识一些字时,远在北京的丁午就开始给他写信。每当丁栋从北京回到上海,丁午会在信中重新回味与儿子相处的一个个细节:看大熊猫、吃饭吹风扇、冲澡……过春节时,丁午买了一堆烟花,想象着和儿子一起燃放;种的喇叭花开了,每天开了几朵,他也及时画下来,告诉儿子;早上去取牛奶,他希望能早日和儿子一起喝…… 信的内容都是琐碎的生活记录,但对丁栋来说却尤为重要。他说:“收到父亲的信,我顿时就觉得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了,其实父亲一直都在爱着我。” 现在回想起来,丁栋非常敬佩父亲当时坚持给他和姐姐写信的做法。他说,由于时代的原因,当年丁午无法像现在的年轻父母一样守在儿女身边,但通过这些书信,他和姐姐与父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信中还会出现足有十个“太”的句子 在丁午写给女儿蹇艾的信出版时,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社长汪家明在序文中写到:这些信几乎都是以“亲爱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开头的,有时候还会出现“爸爸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想你了”这样足有十个“太”的句子。丁午对女儿的无比依恋和感情的饥渴跃然纸上。 一直关注、重视父亲教育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认为,像丁午老先生这样以漫画形式与孩子沟通,简单、易于交流,建立的感情和好的关系甚至胜过许多教育。 他的研究发现,父子关系好坏决定教育的成败。什么时候父亲跟孩子的关系是好的,教育往往是成功的,什么时候父亲跟孩子的关系是糟糕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 说起父亲如何教育孩子,丁栋笑着挠挠头发,说:“记忆中,父亲并没有刻意教育我们什么,有一些好的习惯往往都是通过漫画写信,逐渐灌输进我和姐姐的大脑中。” 给蹇艾的信中有一页写着:“怎么办?是存一大堆衣服再洗,还是脏了马上就洗呢?你写信时告诉我吧。” 紧接着一封信中又写到:“衣服存了一大堆都没有洗,特脏。一个阿姨看了说爸爸太懒了。爸爸就把一大堆衣服都洗干净了。” 丁栋特意指着洗衣服这段,说:“父亲为了让儿时的我们更易于接受,在洗完衣服后又写了一段充满乐趣的文字。”信中写到:“洗完了衣服,特别累,这时候听见有人叫‘丁午、丁午’。我找了半天,才看见是一只青蛙在喊爸爸,他一边拍手,一边笑着说:‘累了吧!看你以后还这么懒吗!’” 在教育孩子互助、友爱方面,丁午也非常用心。有一次,丁午给女儿写信说自己的裤子破了一个大口子,想补却没有布。“怎么办呢?”正在着急之时,同事郑岚看见了,一会儿功夫就帮他缝补好了。 在信中,丁午问女儿:“你说,郑岚阿姨好吗?她最喜欢帮助别人了,你喜欢帮助别人吗?” 回想起当年父亲对自己的教育,蹇艾说:“印象中的父亲对我从来都笑眯眯的,不会强迫我做我不喜欢的事。我若做错了什么事,他会态度和蔼地跟我讲道理,让我明白错在哪里。由此,我从小就对父亲非常依恋。” 做父亲是男人事业的一部分 丁栋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常看见父亲长期接济在经济上有困难的亲属,“亲戚朋友需要借钱、换粮票什么的,他也都会尽力而为。” “小时候不懂事,有时还会对父亲这么做略有不满,以为我们自己经济上都挺紧张,哪有更多的钱去给别人呢?”丁栋说,父亲就曾对他说:“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去帮人,这是谁都能做到的事;但自己也有困难的时候还能伸出援助之手,那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当父亲看到由于他的帮助,别人的困难解决了、生活改善了,那可比把钱花在他自己身上更让他高兴。”丁栋说。 还有一件事情让蹇艾和丁栋姐弟对父亲肃然起敬。 在干校下放的时候,有一天吃过晚饭,丁午拿了把铁锹让蹇艾跟他走。那一天是清明节,丁午要给一个在干校因病去世的阿姨上坟。 看见父亲认真地一锹一锹地上着坟,蹇艾就问父亲:“这位阿姨是不是你的朋友?”父亲回答说:“这位阿姨不是朋友,甚至我也不怎么喜欢她,只是怜悯孤独长眠在异地的这位阿姨,我要替阿姨的家人祭奠一下。” 蹇艾回忆说:“我在把几朵红花草放在新上好的坟上的同时,也记住了父亲的为人。” 重温丁午的信,丁栋发现其实父亲一直在潜移默化地督促他们成长,希望他好好学习、爱劳动、听大人的话,特别希望他也能助人为乐,并一直用自身的行动给他做榜样。 孙云晓说:“一个人性格形成的主要机制是模仿。”父亲是孩子一生中第一个榜样,也是最重要的榜样。 父亲教育缺失的现象在当今的中国城市中却普遍存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8年开展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比较研究”显示,当遇到烦恼时,日韩美三国高中生均把父母列为前五位的倾诉对象,而中国的高中生只把母亲排在第三位,而把父亲排在五名之外,名列“网友”之后。 “父教缺失了,学校也无法弥补这样的缺失。”孙云晓说。 父教的缺失对男孩子伤害最大,父亲是男孩性别角色认同不可缺少的榜样,如果失去这个榜样,男孩就会陷入迷茫状态,会自卑、不合群,甚至从小对性别产生混乱。对女孩影响比较大的一般是母亲,可是如果缺少父教,女孩也容易自卑。 “对于男人来说,做父亲应该是事业的一部分。”孙云晓说。 对此,已为人父母的丁栋深感认同,他说,虽然父亲已故去,但他的一句话仍印象深刻,“小朋友们,玩就玩个痛快,学就学得认真!玩,也要玩出点名堂来!” 他将以此作为将来教育孩子的座右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