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大后要像爸爸一样献血!” |
世界献血日当天本报小记者团走进市中心血站,了解献血知识 | |
- 2013年06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叔叔,我有一个问题要问!” | | 工作人员耐心讲解献血知识。 | | “看,我们听讲多认真!”
| | “哇,这是分类储存的血液。” |
|
文/片 本报记者 刘腾腾 “血浆是用来做什么的?”“献血有哪些步骤?”“亲属之间可以直接输血吗?”……6月14日是世界献血日,14名齐鲁晚报小记者团的小记者们来到青岛市中心血站,参观了血液采集、过滤和保存的全过程。在参观的过程中,小记者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向工作人员提问各种问题,学习到了很多无偿献血的知识。
“阿姨,我们可以献血吗?” 14日是世界献血日,青岛市中心血站举办了开放日活动,上午9点半,来自江苏路小学的学生和本报小记者团的小记者们在本报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一起来到血站进行参观。 “阿姨,我们可以献血吗?”“阿姨,献血后会不会头晕啊?”“血小板要怎么采集呢?”一走进血站的献血服务科,攒了一肚子“问号”的小记者们迫不及待地向工作人员提问。“按规定,18周岁到55周岁的成年人才可以献血,适量献血有益于身体健康。偶尔会有人晕针,往往是因为空腹献血以及睡眠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只要献血后适当休息就可以了。”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工作人员单晓丽耐心地回答。看到躺在专业采血设备上的献血者,小记者们十分好奇,不停地追问献血者们问题。“叔叔,献血疼吗,为什么要献血小板呢?”小记者赵泽昆询问。正在采集血小板的一名志愿者告诉小泽昆,献血不仅有益于自己的身体健康,还能奉献爱心,挽救急需用血患者的生命。 单晓丽介绍,在完成了采血之后,血液会被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和分离,只有合格的血液才能被分发到临床进行使用。 好奇宝宝全程提问献血知识 参观完献血服务科后,小记者们来到三楼的输血研究所。工作人员告诉小记者们,输血研究所主要是负责配血和研究骨髓移植的。隔着玻璃窗,小记者们认真观察工作人员操作各种精密仪器,还不时用手中的相机拍下感兴趣的细节。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工厂’,负责人体血液的再生,但它在造血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化学物质、放射线和某些药物的影响,使造血能力下降,因此小朋友们要尽量少接触含化学物质的东西,包括修改液、消毒液等物品。”工作人员说。 在参观成分科时,小记者们瞪大眼睛观察形状有点奇特的离心机。“为什么要分离血液呀?”看着面前正在运转的机器,小记者们很好奇。“因为每个病人需要的血液成分是不一样的,用离心机将比重不同的各种血液成分进行分层过滤,然后分别储存。”工作人员回答。“那血液要如何储存呢?”好奇宝宝魏婧怡询问工作人员。“不同成分的血液储存方法也不同,比如红细胞需要加入保养液,在零下4℃进行保存,保存期是35天,血浆需要在冷冻冰箱存放,新鲜冰冻血浆在零下30℃能存放一年。”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小记者们见到了存放在不同储血设备里的不同成分的血液样品。“真神奇!”小记者们发出感叹。 “长大后要像爸爸一样献血!” 血液检验科是小记者们参观的最后一站。工作人员指着一台台大型仪器介绍,这些仪器是用来检查献血者的血液是否合格。“有些传染病比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都可以通过输血传播。在这里,工作人员对每一份血样都要严格检查,以确保能为病人输入安全的血液。”工作人员介绍说。 9岁的小记者崔云昊在妈妈的陪同下一起参观血站,他是受爸爸的鼓励才来的。“我爸爸每年都会无偿献血,等我长大后,我也要和爸爸一样来献血,奉献爱心帮助更多需要用血的人。”小云昊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