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旭松
“今年樱桃里寄生了一种蛆虫……找最好看最新鲜的樱桃,放透明玻璃杯中,倒进水后放点盐,大约两分钟就会看到这些蛆虫从完好的表皮往外钻。”樱桃上市季节,这则传言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流传开来。 现在正是樱桃采摘、买卖旺季,结果因为“樱桃生虫”事件不断发酵,商贩樱桃销量下降,收益减少。本来是少数樱桃生虫的正常现象,经过网络发酵,最终却演变成消费者对大樱桃的集体恐慌。果农永远处于产业链最低端,受到的冲击也最为严重,可能就因为这一两条耸人听闻的传言,一年的辛苦就白白葬送了。 网络年代,一条传闻足以引发整个社会的风吹草动,人云亦云之后,事件的后果会被无限放大。“樱桃生虫”按照如今时髦的说法就是“有图有真相”,让人不得不相信。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关注的当下,有些人就担心买来的樱桃生虫子,吃到肚子里会生病。这种传言跟去年烟台苹果套药袋的情况何其相似! 近年来,类似的事件还在柑橘、杨梅、香蕉等水果品种上先后上演,部分产区还因此而“果贱伤农”。这不能不让人反思,面对农产品安全事件,果农缺乏应对经验,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该如何协助果农进行危机公关? 政府部门在应对传言时,要当机立断予以辟谣以正视听,及时起到谣言粉碎机的作用,将真相告知老百姓。权威专家、主流媒体也应该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传言进一步传播,促使恐慌情绪扩散。 政府部门若能及时公布今年樱桃产量、品质情况、受病虫害影响情况,消费者就不至于被小范围事件牵着走。同时,消费者对生产环节了解不足,不少生活在都市里的年轻消费者容易觉得“没虫”才天经地义。政府部门或者行业组织可以发挥桥梁作用,引导城里人下乡看看果树种植过程,了解农业。消费者与果农相互了解多了,误解和谣传也就少了。 对于民众来说,对食品安全“神经过敏”的心理可以理解。不过,如果罔顾事实,对专业人士的科学解释避而不听,对客观实际情况不去了解,就把大樱桃一棒子打死,未免也太冤枉这美味、营养的水果了。而对广大果农和大樱桃产业来说,则更是极大的不公正,将产生很坏的社会影响。 本来在樱桃幼果期打一次农药就能避免虫害,然而近年为了追求樱桃无公害和绿色指标,并不提倡打药,所以出现了正常的“樱桃生虫”。经过专家证实,被虫子钻过的樱桃是极少数,并且是没有危害的。但网络传言使得果农损失惨重,相关部门不能等闲视之,要帮助果农以正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