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金水道”成威韩经贸纽带 |
威海被定为“中韩经济桥头堡”,韩国成威海最大贸易市场和外资来源国 | |
- 2013年06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在威海市区,有不少韩国商城,很多国内外游客来此购物、游玩。记者 王震 摄 |
|
自古“海上丝绸之路”、“一寺连三国”等记载和传说,都向世人展示着威海与日韩往来之密切。威海是全国距韩国最近的城市,而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威海又被定位为“中韩经济带的桥头堡”。长久以来的不解之缘和地理通优势,让威海成为连接中韩两国经济往来的一个重要枢纽。 1990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之前,威海就开通了到韩国仁川港的海上客货运输航线。而今,威海成为国内最大的韩货集散中心,涌现出特色产业集群。在与韩通航23年以来,威海的韩资企业由通航前的3家发展到1159家。 □策划统筹 李彦慧 □本报记者 李孟霏 冯琳 王帅 □架起威韩交往的“金桥” 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前,威海港就开通了到仁川港的海上客货运输航线,这是中韩两国之间的第一条国际海上航线。1990年9月16日,“金桥”号客货轮在威海—仁川航线正式通航,结束了中韩两国民间不通航的历史。今年40多岁的胡先生回忆:“当年,买到一张‘金桥’轮的船票是多么激动啊。” 1990年9月16日,五六百吨级的“金桥”号客货轮在威海—仁川航线正式通航。当时的“金桥”轮设有旅客床位425个,分为贵宾室、特等、二等及经济舱,并设有中式和日式餐厅、影视厅、酒吧、咖啡厅、舞厅、免税店等交际场所,货舱可装载137个国际标准集装箱。当时的“金桥”轮一周只跑一班,载客425人,仅容137标箱货物,但当时的“金桥”轮真如同人们眼中的传说,仿佛真似一条连接中韩两国的“水上金桥”,使得威海成为“中韩经济带的桥头堡”, 如今在威海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胡先生今年40多岁,上世纪90年代时,他曾经乘坐“金桥”轮去韩国。“当时不少外地人都来买‘金桥’轮的船票”,他笑言买到当时的船票时,心情甭提多激动。“可是,如今再去韩国,选择太多了,坐飞机也行,坐船也有许多选择,再不是只能抢购金桥轮船票的年代了。” 而在当时,“金桥”轮对人们的意义不仅限于“一票难求”,“金桥”轮仿佛天边驶来的神奇马车,载来了人气,载来了合作,也载来了商机。威海和韩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依靠这条航线兴起。 □对韩班轮,威海占全国1/3 目前,全国共有15条对韩班轮航线,威海占了其中5条,分别为:威海—仁川、威海—平泽、石岛—仁川、石岛—群山及龙眼—平泽,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 而今,威海至韩国的其他4条水上航线“百花齐放”,和“金桥”轮并驾齐驱,奔忙往返于威海和韩国之间。 威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一衣带水,是中国与韩国海上距离最近的城市。威海市现有商港17个,其中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作业区)13个,开通了至韩国、日本等国家的28条海上客货运航线。 近几年来,威海各对韩班轮航线旅客吞吐量逐年增多,其中2012年再创新高,达到78.1万人次,分别占全省、全国海港口岸总量的70%和56%,当之无愧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港口、码头开放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区域。2010年12月,威海港口岸在全国率先开通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运输项目,两年共入出挂车518车次,占全省口岸挂车总量的60%。 连年来,“金桥”轮自身不断完善、提高,目前的“新金桥II”号和“新金桥V”号在船体规模、服务质量及核载人数方面都有了长足提高。以“新金桥II”号为例,当年的“金桥”号客轮核载人数仅为425人,如今的“新金桥II”号核载人数近千人。但如今,“金桥”轮在水上客运独占鳌头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自2000年以来,威海至韩国相继开通龙眼—平泽、石岛—仁川等另外4条航线后,如今的“金桥”轮和其他4条航线“平分秋色”。据威海市口岸办一位张姓负责人介绍,如今“金桥”轮在全国15条中韩水上运客线路中,客运吞吐量仅能占第3、4位。 而不少“老乘客”说,虽然怀念“金桥”轮的黄金时代,但如今威海水上航运“百花齐放”的局面显然更利民。“船票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的影响,金桥轮的价格曾一度达到单程上千元,而今,往返700元左右都差不多了。” 针对近年来威海至韩国班轮航线旅客吞吐量逐年增多的原因,市口岸办一位张姓负责人分析,一是近年来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和出行习惯的进化使得威海和韩国之间的游客增多;二是经济方面的人流和物流交往扩大,使得客流随之激增。而对于2013年,威海口岸办分析,威韩班轮航线旅客吞吐量或再创新高,突破80万人次。 □韩国为威海最大贸易市场 在一家韩国日化用品进口公司担任经理的刘本昌,自1989年开始从事中韩贸易,是威海首批贸易人员。刘本昌说,威海是中国距离韩国最近的城市,正是利用这一地理优势,1990年“金桥”轮开航,威海与韩国的经贸往来似乎“顺理成章”。 经过十年的摸爬滚打后,赴韩国百余次的刘本昌在1999年成立了现在的新大东进口有限公司,进口韩国高档日化用品。经过稳扎稳打的奋斗,目前新大东已是该出口日化用品企业最大的客户,商品销往覆盖全国一二线城市的高端商超。 从威海市商务局获悉,韩国是威海第一大贸易市场,也是威海第一大出口市场。 2012年威海有1720家企业与韩国有贸易往来,占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总数的61.1%。进出口额52.8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30.9%。其中,出口28.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6.4%;进口24.7亿美元,占全市进口总额的38.3%。 2012年,威海出口韩国的主要商品包括电子电器、电线电缆、机械设备、水海产品、纺织服装等,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占总出口额的37.4%,船舶占30%,机械设备和水海产品分别占8%和7%。 威海自韩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有电子电器、机械设备、钢材、塑料原料、金属制品等。 截至目前,威海在韩国投资且正常经营的项目共28个,投资领域涉及交通运输、远洋捕捞、水产养殖加工、纺织服装、电子科技研发等多个行业领域。 □数数外资来源,韩国贡献最大 曾担任三星电子总经理的权纯赞自1999年退休后,便一直在威海居住。在他看来,由于民俗文化相近,“威海成了第二个家”。目前,权纯赞在筹备在威海成立一家电子出口企业,生产的LED灯将成为韩国政府采购的节能产品。因威海在原材料的价格及质量有优势,权纯赞便在威海寻求发展。 威海市商务局统计数字显示,韩国是威海最大的外资来源国。截至目前,韩资企业由通航前的3家发展到1159家,累计利用韩资16.3亿美元,占全市的42.9% 2012年,在韩劳务人员791人,同比增长近10%,今年1-4月,出口劳务人员236人,同比增长40.5%,在韩主要从事厨师、渔工等。 威海市商务局对外经济合作科工作人员介绍,韩国是威海的第三大劳务出口国,随着中韩交流的日益加深,威海赴韩劳务正稳步发展。 □韩货成了这儿的特色 在威海港旁,随便一条不起眼的小巷,经营韩国商品的商店比比皆是。 临近旅游旺季,位于海滨路附近的韩国商品城、威胜大厦等主售韩国商品的商场将迎来销售高峰。不少人来到威海旅游,除了看大海、逛景点外,购“韩货”成了必修课。 自1990年“金桥”轮开通后,往返威海与韩国之间的人们发现了商机,于是“背包客”成了一道风景线,“韩货”也成了威海的特色,“游威海,购韩货”的口号在全国叫响。威海讲韩语的人和经营韩国餐饮、物品的店铺随处可见,市区更有多处大型韩国商品批发市场。上海、北京、深圳、青岛等城市是韩国商品主要消费市场,但威海却是国内韩国商品最大的集散中心。 韩国人卢明职在威海居住十余年,如今成了“中国通”,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目前,他经营一家海产品进口公司,从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进口海产品运至韩国,通过威韩航线运至威海,再销往全国各地。卢明职坦言,威海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让他选择在威海创业。 □在威韩企汇成产业集群 位于高区的三星电子是威海韩企的领头羊之一。自1993年落户高区至今,威海三星的产能占据了三星全球打印机产量90%以上,在威海市先后引进配套企业近40家,为三星电子国际化大企业配套协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打印机产品产业体系。 目前,三星电子、三星重工、现代重工、乐天集团、锦湖集团等世界知名企业陆续投资威海。一批优势外企在威海集聚,助力威海涌现一批产业集群。韩国在威海投资主要集中于造船、电子、机械、服装、轻工等第二产业,占利用韩资总额的87.7%。三星重工、三进船业等,都是威海船舶产业集群式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威海成为国内激光打印机、传真机和专用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涵盖打印机、光纤光缆、通信电缆、显示器等12类100多个系列产品,产业集聚效应初现。 另外,诸多韩企在威海逐步向海运、商业、贸易、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在渔具、船舶等行业,在威韩企也深化着威海和韩国的合作。威海正形成以三进船业、中航威海海船厂等整船制造企业为龙头,9家游艇企业和60家船舶配套企业为基础,山东船舶行业技术中心等机构为支撑的现代船舶产业体系。 威海市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威海已逐步由“一枝独秀”向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集群效应不仅利于招商引资,对增加当地就业、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刺激地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