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空授课”让学生大开眼界 |
有学校组织学生集中收看太空授课,精彩实验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本报记者张跃峰 | |
- 2013年06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20日,聊城三中师生在多媒体教室,收看太空授课。 本报记者 邹俊美 摄 |
|
20日上午10点,神舟十号航天员实现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聊城有学校组织同学通过观看电视转播的方式统一上了这堂太空课。在聊城三中多媒体教室,在短短几十分钟时间里,宇航员每做完一个实验都会引来同学们的阵阵惊呼声。 不少同学提前做足功课来听讲 按照安排,“太空授课”20日上午10点4分开始。然而,9点半左右上完正常的课程,聊城三中高一(22)班的同学们就早早赶到了位于艺术楼的多媒体教室。由于头一天就获悉将统一观看“太空授课”的消息,不少同学已经提前做足了功课,了解神州十号宇宙飞船、宇航员及太空授课的有关资料。 在“太空授课”开始之前的预习课环节,看到各地学生谈到想象中的太空情形时的天马行空,聊城三中高一(22)班的同学们不时大笑。其实,谈到想象中的太空情形,大家也是带着一肚子的疑问。“太空授课”还有一些地面课堂,学生能直接同宇航员进行互动和提问题。在聊城三中,同学们虽然不能直接提问,但他们也有很多猜想与稀奇古怪的问题,希望能在宇航员开讲后找到答案。 由于太空里是失重的状态,高一(22)班的马瑞麒同学很想知道,在太空中用力推一下一个物体,这个物体能飘多远才能停下来,还是会永远进行运动而不会停止。有的同学的问题则更为古怪一些,一位女同学则想知道在失重的状态下,空间站里的空气会不会四处飘散。
精彩实验引来学生们阵阵惊叹 10点多钟,“太空授课”开始,王亚平从一个宇航员变成一个娓娓道来的老师。头一个实验在失重时如何测量物体重量,就让不少学生感到不可思议,虽然测量质量采用的牛顿第二定律原理,大家平时都已经学习过,但没想到竟然还能运用到空中测量仪。 在第二个演示实验单摆运动开始后,小球不能像在地面做往复摆动,但当宇航员给了小球一个力,小球竟然做起了圆周运动。解释这一原理时,王亚平说这是因为小球在失重的情况下,给其一个初速度就会轻易做圆周运动。对此,侧重学理的张颜辉同学还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在失重状态下如果给小球一个初速度,它会永远做圆周运动吗? 接下来的陀螺演示、小水滴及水膜实验、水球实验等,更是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在太空中旋转的陀螺受外干扰力不翻滚,而是旋转着向前走。而静止的陀螺在干扰力下翻滚向前动;在失重状态下,可以轻松地制作水膜,即使轻轻晃动也不会破例,而且还可以把一个中国结接到水膜表面;在水膜上加水,水膜一点点变厚后竟然成了一个水球。如此种种,无不让同学们叹为观止,以至于每个实验结束时都会引来阵阵惊呼声。 据张若飞同学介绍,这些实验的原理以前上课时基本都学过,也知道在失重状态下会与在地球上不一样。但这次得以亲眼所见,才发现其中有多么神奇的变化与表现力。
有学校借机 开展科普教育 在统一收看“太空授课”过程中,聊城三中党委书记田凤奎也跟着学生们一起全程听了宇航员的太空授课。据其介绍,虽然校领导到班级听课是常态,但他这次来一起来上“太空课”还有另外一个想法,那就是借此机会开展一次科普教育。 据田凤奎介绍,作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太空授课”,这是一个让同学们直接了解航天员的生活工作状况,对激发大家对物理、天文知识的兴趣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这些在太空里完成的实验,虽然说起来很精彩可平时根本无法完成,其影响和意义都非常重要,这也是聊城三中之所以在临近期末、同学们学习时间普遍紧张的情况下,还要组织学生统一上这堂“太空课”的初衷。 借着这次“太空授课”的机会,田凤奎说聊城三中还将开展深入广泛的科普教育。据其介绍,聊城三中目前有几十个学生社团,每个社团都是根据学生兴趣发展建立的,特别是一些科普小组近年来的取得了180多项科技专利,这些对学生今后全面发展都很有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