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炜 说起来没人相信,这片林子消失的速度不是几年,也不是几个月,而几乎是一夜之间——据当时住在书院里的人说,只听到一夜的呼呼隆隆声,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无边的林子就没有了。
万松浦书院设立之初,曾经考察过很多地方落脚:两处海边、一处海岛,还有一处在鲁西平原。这些地方今天看来各有利弊。西部平原显然离传统文化根脉更近,民族文化的根基在那儿。但是海滩美丽,海湾漂亮。鲁东南的一处海湾也有很多松林,缺点是地势低洼,每隔一些年就会有风暴潮来袭。 找来找去,最后选址在龙口湾以东的这个地方。 现在的龙口市属于秦始皇时期郡县制的古黄县,那时的面积比现在要大得多。黄县是古代东夷时期莱子古国最重要的地区,有一个说法,认为这里就是齐国将莱子国逼迫东迁的国都。由此往东南二十多华里有一个重点文物保护地,叫“归城故城遗址”,就是考古人士说的东莱古国的都城。一些最有名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出土文物,大量来自这一带。 可见这里的文化渊源很深。 今天的龙口从地图上看就像一支犄角的小小分叉,而这支犄角由渤海湾伸出,直向着更辽阔的海域——黄海伸去。而这支犄角的分叉是探向了相反的方向,好像格外留恋渤海的一次回望似的,这就形成了龙口湾。龙口全境由面积大致相当的三部分组成:山区、丘陵和平原。这三个部分自南往北依次展开。最北边是胶东丘陵北部的一片冲积平原,离海岸大约七八华里的一片,是海冲积平原,也就是海浪海风海沙的合力,把冲积平原压在了下边,再次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沙粒,当地人叫做“大沙滩”。 据书上记载,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这片大沙滩以及四面还是无边的树林。那是一片自然林,稀疏相间,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一直绵延到很远。古代讲到蛮荒,说“人民不胜鸟兽虫蛇”,听着有趣好玩,实际上那时的日子是很难过的。由此也可以想见这个边缘地带的情形,显然是极端荒凉的。直到四十年代中期,这里还是人烟稀少,几乎没有太大的村落。比如离这里较近的一个村子算是很大的了,它的名字叫“灯影”,可能是当年有人往北部荒野走,远远看见有闪烁的一点灯火吧。那时林子里大概只有零星的居民,是渔人或猎人,后来才一点点繁衍成今天这样的自然村。 记忆中这个地方全是自然林,树木品种很杂,长得最大最多的有橡树和白杨,有洋槐和合欢树、柳树等。松树是五六十年代植起的人工林,为了防风,它的位置更靠近大海。自然林是最诱惑人的,树种杂,分布得没有规律,神秘极了。五十年代末这里还是一片蛮荒面貌,是典型的边地荒原。那时来往出没的不过是猎人、采药的人、打鱼的人,林子里一些弯曲小路就是他们踩下的。这些小路纵横交织,形成了迷宫。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林子开始缩小,但也只是相对而言,在一般人眼里它还是无边无际的大。这里先是成立了一个国营林场,再后来又有了一个国营园艺场。大约也就是这时候,在国营林场的经营下,开始了近海防风林的栽种,这就有了几万亩的黑松林——它与无边的自然林混到了一起,算是人们对原来那片缩小的林子的一种补偿吧。 万松浦东边紧邻的就是港栾河,现在看它像一条大水渠一样狭窄,可是在七八年前还是一条中型河流的模样,经常可以看到渔人在上面撒网。而在古代它是很宽的,河床大约有一百五十米,里面有很多航船,河湾就是一个大码头。现在从这里往南不远的“港口栾家村”,通常简称为“港栾村”,就是以这个河头码头取的名字。 从这个海港再往东,不远处有个村落叫“黄河营”,就是清代一个很有名的海军军营遗址,在黄水河入海口,是北方最重要的海军营地。现在那里时常还会挖出很多东西,当年铺路的石板,车辙磨进了很深,如今都运到市博物馆铺了巷子用。这个营地可能要早于威海的刘公岛,是半岛地区最早的一个海军营地。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里的丛林与河流一起萎缩。现在,从书院往四下望去,会发现四周都是高楼。原来的林子没有了,不要说几万亩,连一万亩都找不到了。说起来没人相信,这片林子消失的速度不是几年,也不是几个月,而几乎是一夜之间——据当时住在书院里的人说,只听到一夜的呼呼隆隆声,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无边的林子就没有了。 城市化的速度真让我们惊讶:像变戏法一样变出这么多楼房,十层二十几层,工业区、大烟囱、星级宾馆、高尔夫球场、国际游艇码头,全是对西方的盲目跟进,是很蹩脚的模仿。这一切正以更快的速度往前推进,与其他地方一样,其实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这里更像是一个缩小了的、经济转型之后的东部地区面貌。单是围绕书院四周,一切也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可以想象一下六七年前,想象那片无边的林子,一条大河,河的入海口——那叫“浦”;入夜后四周全是林子,漆黑一片,只有书院灯火闪烁,书声朗朗。 那时我们多么爱惜这片林子,当年建书院就因为害怕破坏树林,才特意找了河边这块荒地,因为这里树木稀疏。书院里面的小路,都是当年猎人和渔人踩出来的,我们不过是在原路上铺了碎石而已。小路中间如果有一棵树,我们也一定要保留下来。建房舍时,如果墙基线上有一棵松树,我们就会改变原来的图纸,让墙凹进去一块儿,只为了让这棵树像原来一样生长。 可是开发商在一夜之间就把几万亩林子打扫得一干二净了。 对比一下也就明白了许多。历史,现实,许多许多也就可以明白。这好像是一个象征——历史进程的象征,历史规律的象征。 所以,现在的书院就成了这个样子,它被包围在一片水泥丛林之间了。2003年9月书院举行了开坛仪式,其实2002年就开始了运作,到现在整整走过了十年的路程。这十年里,书院有过许多学术活动,境内外很多学者来都这里讲学游学,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