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还没开始居民就在等着了 |
本报社区帮办活动第二站走进黄山北社区,为近200名居民现场答疑 | |
- 2013年06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居民们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志愿者一一解答。 本报记者 李泊静 摄 | | 一位市民正在向志愿者咨询家电维修问题。 本报记者 李泊静 摄 | | 在活动现场,部分志愿者合影。 实习生 赵雁宾 摄 | | | | “特殊”志愿者孙术萍。
实习生 赵雁宾 摄 |
|
本报6月23日讯(记者 孙淑玉 曲彦霖 刘杭慧 实习生 李芳) 23日上午,本报帮办进社区活动第二站走进黄山北社区。得知本报帮办团要去,不少居民早早来到小黄山健身广场等待咨询问题。帮办团的志愿者刚坐下,就有市民围过来咨询问题。 “我们老小区受化粪池困扰了十几年了,就想借助帮办平台反映给有关部门。”23日上午8点40分左右,帮办志愿者还没到齐,张大叔就早早来到广场准备倒“苦水”。 帮办团的志愿者刚坐下,早已等候的居民就围了上来。 张大叔说,建设初期附近化粪池都是相连的,虽然他所在楼下掏干净了,但别的楼下堵了照样会波及到他们。他想借助本报社区帮办向有关部门呼吁,是否能安排人员定期清理化粪池,以免污水外溢。 张大叔刚走,家住文化十一巷的季阿姨又坐了下来。家里的收音机坏了,她想请负责维修的志愿者到家里看看。正说着,又有居民来询问维修家里电器的事。因广场无法接电线,当天挨家去修理又来不及,志愿者只好一一将居民们的信息登记,承诺随后将挨个上门帮忙检查。 “家里小电器坏了的还真不少,有阵子忙活了。”志愿者说。记者留意到,短短一会儿工夫,登记维修的居民名单已列出了一长串。 还有部分居民关心小区图书室的书啥时候能充盈、小区乱搭乱建以及平改坡何时能轮到自家。当天共有近200名居民前来诉说烦心事,帮办团能现场解答的问题已全部解答,需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的,帮办已记录下来和有关部门联系,尽最大努力为居民排忧解难。 活动结束后,本报现场为参与活动的志愿者颁发聘书,感谢他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本报活动,真正为市民解决问题。
□“特殊”志愿者 躲过医生“搜查” 阿姨溜来帮忙 □现场花絮 老人盼帮办多到社区走走 “老头子说家里彩电的保险丝烧了,我那台老缝纫机也不好使,不知道咱能不能帮忙去给修修?”23日上午9点左右,家住文化十二巷的柳大妈看到本报帮办进社区活动后上前询问。 柳大妈说彩电是七八年前买的29寸“大头”,今年春天的时候坏了。因为是旧物件,售后的工作人员忙活了十几天才找零件修好。谁曾想,前几天一打开又坏了。 由于想要维修电器的居民不少,负责维修的志愿者一时脱不开身,帮办记下了柳大妈的情况,将免费帮忙维修。“真是不好意思开这个口,但我也不会弄,幸亏你们办这个活动,以后还会过来吗?”柳大妈希望社区帮办能多到社区走走,老百姓的烦心事就有地儿说道说道了。 本报记者 曲彦霖 见活动办实事当场要订报 季大妈今年60多岁了,每天早上起来听收音机是她十几年不变的习惯。最近一段时间收音机总是出现“滋滋”的声音,“这收音机听着都有感情了,我也不舍得扔。”季大妈笑着说。 “我已经咨询过帮办的维修师傅了,我的收音机需要插电,这儿没有插座。不过师傅记下了我家的地址,说到时候给我上门维修。”季大妈满意地告诉记者。 在聊天的过程中,季大妈翻看起本报的报纸,“弄得真好看。”季大妈说着,便咨询本报发行人员该怎么订报,“给我留个电话,我以后就订你家的报纸,再有这样的活动我可不能错过。” 本报记者 刘杭慧 志愿者受鼓舞坚定慈善心 “今天上午再次参加齐鲁晚报·今日烟台帮办进社区活动,人气空前爆满,大家非常踊跃提出自己的问题,帮办和义工免费耐心解答,再一次坚定了我做慈善的决心。普通百姓也可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参加完本报的帮办活动,志愿者宋磊发微博说。 本报社区帮办成立后,已经有近20名志愿者加入本报社区帮办队伍,他们牺牲休息的时间,无偿为居民提供免费服务。 本次活动结束后,为感谢志愿者们对本报的支持和对居民们的热心服务,本报现场为志愿者们发放聘书。每名社区帮办志愿者都表态称会坚定信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本报记者 柳斌 一头利落的短发,一身醒目的红色义工服,配上亮堂的大嗓门,在本报帮办进社区活动现场,一位热心阿姨格外活跃。如果不是她手上的绷带“出卖”了她,你怎么也想不到,这位精神饱满的阿姨前一刻还在医院打点滴。听说本报在黄山北社区有活动,她躲过了医生的“搜查”赶到现场。 她叫孙术萍,今年58岁,家住桃花街华茂小区,做慈善义工已经近三年了。 在进一步的交谈中,记者得知,孙阿姨和本报还是一家子,她的儿子张津铭是本报奇山发行站的投递员。这让帮办工作人员有点小惊喜,就连孙阿姨也笑称:“我和齐鲁晚报的缘分不浅。” 虽然刚输完液,孙阿姨在活动现场丝毫不显病态,热心解答社区居民的问题。讲到动情处,还搬出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居民答疑解惑。 在谈起为什么这么喜欢做公益活动时,孙阿姨说,她喜欢热闹,喜欢集体活动。她不仅自己加入了烟台慈善义工组织,还给儿子报了名,“义工组织既给了我交朋友的机会,又能做些有意义的事儿,我喜欢。” 逢年过节,自发去长途车站帮旅客看运行李;每隔一段时间,去敬老院看望鳏寡孤独老人;碰上重要活动,现场帮忙维持交通秩序……喜欢户外活动的她,对于户外慈善活动几乎从未缺席。用孙阿姨的话说就是,“我向来乐此不疲。” 孙阿姨说,她从事公益活动以来,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去年冬天。当天,义工组织去牟平的一个村看望五保老人。每月60块钱的补贴对这些老人来说有些捉襟见肘。义工们带去的旧衣物和方便面让老人欣喜万分,甚至当成了宝贝。 “看到这些老人吃不饱穿不暖,而且就离我不远,我觉得很震惊也很痛心。”孙阿姨说,这也更坚定了她的慈善心,“等我病好了,我还来‘帮办’!” 本报记者 孙淑玉 实习生 侯修梅 赵雁宾 如果您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事、头疼事、烦心事,不论大事小事,都可以向我们反映。 有困难的时候就有我们社区帮办,有困难的地方就有我们社区帮办的记者。您家有困难,我们帮着办。如今不少法律、医疗、厨艺、维修、美容等行业的专业人士已经加入了本报的帮办队伍,如果您也想帮别人一把,可以与本报联系。本报帮办热线0535-6879065、15666052089,或者通过新浪微博@今日烟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