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张中 通讯员 李娜 片/本报记者 张中 皇姑井村是一座因井而得名的古村落,位于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来佛山南麓。 不久将整体搬迁 根据大学科技园区的规划,皇姑井村不久将要整体搬迁,这个古村不久将变成美丽的校园。关于“皇姑井”的那些美丽动人的传说从此将只留在记忆中,还是因古井成为旅游景点让人永久传诵。 26日,记者驱车探访了这座古村落。沿长清大学路西行,到达园博园西门前的海棠路,一路南行,直到柏油马路的尽头,走过一段坑洼不平的小路,驶上了一条只有二三米宽,像是刚修不久的村间公路,继续南行不足千米,便来到村口。“皇姑井村”几个大字嵌在煞是壮观的渡槽上,让人一下穿越回几十年前。 “皇姑井”的来历 村口,一位六十多岁的妇女告知了古井的位置,并热情地讲述了“皇姑井”的来历。很久以前,一韩姓人家家境贫寒,但为人厚道,诚实本分。家中有一姑娘美丽聪慧,勤劳善良。由于这一带干旱少雨,庄稼经常颗粒无收。这一天,韩姑娘沿山脚挖野菜,无意搬动一石板,有泉水涌出,回家后告知家人与村人。从此这一带五谷丰登,衣食无忧,不再受干旱之苦。人们为感激韩姑娘而将此井命名为“韩姑井”。乡邻迁此绕井而居。韩姑娘的美德与贡献传至京城,康熙爷为褒奖民间善行义举便将韩姑娘收为义女,井也随之更名为“皇姑井”。 记者按老人指点,沿村中道路南行,迎面一处水泥制成的四方亭子,亭中就是要访的古井了。 见到此井,多少让记者感到一丝失望,古井已经过修整,井口也因水泥筑成而没有了古风。向下望去黑漆漆的一片,隐约可见椭圆形的井身,只在八九米处可以看到粼粼的波光。但细看周围,井北侧一方池子,垒砌池子的石材竟很多都是古代建筑的构件,池中的一块方石是石碑的碑座。池北壁砌着一块纹饰精美的碑额,这让人感到了历史的沉重。 78岁的于延景老人家就住在井的东邻。据于大爷讲,“皇姑井”从他记事就没干涸过,本村和池子村都喝这个水。原本一个井口,1958年,为了解决人多争水,大队重新淘了井,将井口改成了两个。今年天旱,水位较低。早先一个井口时,下过大雨,井水能从井口冒出来半米高,现在也只能冒半尺多,在北侧方池形成瀑布,声音能传很远。 清朝时出过大官 老人还讲,井南是个高台,台上建有观音庙,供奉着观音老母。要说庙,村北的真武大殿规模那才叫大,大殿前有一排石柱,供奉的真武大帝有一人多高,东西配殿曾做村里的学堂,可惜后来都拆了。 村里清朝时还出过大官,在青州做学官,后来回来在村里盖了房,当时是此村最好的房子,村里人都称其“官宅”。 按老人指点,一路打听,继续寻找“官宅”。在村中发现,许多小桥、路面都是用石碑铺成的,因风化磨损已找不到刻碑的年代,但从石碑的文字和纹饰看都是清代的。 “官宅”已经很破旧,但从砖雕可以看出与普通民房的不同。现在“官宅”住着樊氏的第四代后人两兄弟,据老大讲,“官宅”是三进的院子,最精美的门楼已经拆了,门口的石狮子,六十年代也搬到了大队门口,后来也砸了。先人不但回乡盖屋,还买了大牲畜供村民借用。 村里有多个传说 回到村口,从村民口中又得到了“皇姑井”的多个传说。皇帝女儿从宫中出逃隐身民间,落难后被村中一老妇人救起,为感谢老人,公主为村民找到了泉眼,后公主回宫,村民为了纪念她,将水井叫做“皇姑井”。另一传说是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寻水不得,得到一村姑担水相救,李世民认为得到仙人相助,后得天下,命人在村中掘井,命名为“皇姑井”。这些美好的传说就这样口口相传地流传了一代又一代。从这些动人的故事也能看出村民对泉的依恋。 提起搬迁,村民流露出对古井的不舍。有的村民说,村里多少辈子都吃这井里的水,人搬走了不要紧,搬迁后千万别把井埋了,改成景点,还能回来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