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6月30日讯(记者 王乐伟) 在有关部门下发明确规定禁止焚烧秸秆以来,焚烧秸秆的现象已经很少。6月30日,麦收已经结束,他们多数选择将麦秸秆粉碎还田,能被企业回收利用的麦秸秆却少之又少。 “跟前几年比,现在烧麦秸的人越来越少。”6月30日,芦家河村一村民告诉记者,原来把麦秸收回家存起来要考虑很多,现在联合收割机把麦秆粉碎得非常细,直接丢在农田里,不用往家里收,这样给村民省了不少事,但回收的企业基本上没有了。 黄河涯镇一村民说,村里的村民原来会烧麦秸,现在基本上没有这种情况,为了图省事,多数村民还是让联合收割机直接粉碎,“原来还有人回收成垛的麦秸,听他们说麦秸收回去能利用,但是现在回收的很少。因为值不了多少钱,我们也不会去找他们来收,就让麦秸烂在地里。” “去收购麦秸很麻烦,要提前预约告诉农民,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算起来成本并不低。”德州市武城县一板业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一亩地一千多斤粮食计算,一亩地打完粮食能剩余两千斤秸秆,这其实是挺可观的数字。但现在麦秸都被打得粉碎,要加工起来还需要很大的成本,所以现在回收的越来越少。 该工作人员称,使用秸秆生产出来的板材零甲醛释放,绿色环保,市场的需求量也在日渐增大,但是由于农民销售秸秆热情不高,企业加工有困难,导致现在秸秆供应捉襟见肘,并没有达到秸秆利用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