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教室当排练场,演员们冬寒夏热里坚持排练定陶两夹弦小戏曲《爱心家园》进十艺节“群星奖”戏剧门类决赛 |
好戏,是这样“练成”的 |
| |
- 2013年07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IMAGE/20130701/P06/P06_0097.jpg) | | ![](../../IMAGE/20130701/P06/P06_0095.jpg) | ▲演员们的排练场其实就是一间旧教室。 本报记者 李德领 摄
◤《爱心家园》剧照。(资料图) |
|
本报记者 李德领
近日,在威海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戏剧类复赛中,定陶两夹弦小戏曲《爱心家园》成功晋级决赛。这也是菏泽继鲁西南鼓吹乐《唱大戏》、弦索乐《乡音和鸣》、山东琴书《闹喜宴》、山东梆子《古城女人》之后,第五件确定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作品。其中,山东梆子《古城女人》将参加“文华奖”的争夺,鲁西南鼓吹乐《唱大戏》、弦索乐《乡音和鸣》、山东琴书《闹喜宴》、两夹弦小戏曲《爱心家园》将参加“群星奖”的争夺。
“老腔”配新戏: 两夹弦小戏《爱心家园》进十艺节决赛 6月27日,菏泽市最高气温达到36.6℃,街上几乎难见行走的路人。在定陶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10余名演员们正在排戏。排练室内的两台风扇“嗡嗡”……不停地吹着,演员们稍微做几组动作便挥汗如雨。 在排练室,演员们还沉迷在《爱心家园》晋级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戏剧类决赛的兴奋之中。“从去年7月份开始排练,严寒酷暑我们都坚持了下来,从北京请导演指导,再到后来的边演边改,这次能够拿到决赛的门票,实属不易。”定陶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主任侯彦丽的声音有些哽咽。 据侯彦丽介绍,《爱心家园》是反映留守儿童和大学生村官的新编戏曲,讲述大学生女村官张倩倩为筹办留守之家向老公公牛犟劲借房子,怎奈“老牛”怕就要过门的新老伴杨大妈不同意,故而未敢答应,张倩倩搬来张大妈帮忙,最后终于大功告成,皆大欢喜。 “留守儿童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孩子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在成长中缺少父母的关心和呵护,极易在人生价值上产生偏离和心理异常,希望通过该戏能够引起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侯彦丽说。 “现在菏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建立艺术精品创作激励机制,就想着创作一出新戏,而现在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村官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想结合这两点创作一出新戏,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编剧马家振老师时,也得到了他的肯定,并写出剧本《爱心家园》。”侯彦丽告诉记者。 好戏这样“练成”: 旧教室做排练室,演员冬寒夏热里坚持排练 由于剧团之前的排练室不能再使用,定陶县两夹弦剧团(现为定陶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于2009年租了一所旧学校作为办公地,一间40平方米左右的教室就成了他们排练的场所,而已经入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戏剧门类决赛的两夹弦小戏曲《爱心家园》,就是在这40平方米的教室里排练而出。 当日天气很热,但演员们仍然在坚持排练,“我们的《爱心家园》在威海比赛时进了决赛,现在在排新戏,也要把它做好。” 据定陶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周长迁介绍,《爱心家园》属于小戏曲,总有7个演员,但加上伴唱、配音、乐队等,整个团队也要近30人,“从去年7月份开始排练,专门从北京请来导演进行排练,经过一个月排出大体轮廓,然后我们自己又开始进行边演边改,进行后期加工。排练期间,县委、县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夏天排练时,汗多得都来不及擦,衣服经常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两台风扇同时扇也不管用。由于怕演员感冒,风扇也是扇一会停一会。冬天我们就用棉布吊在门口,窗户都用塑料布封上,但仍然抵挡不住寒风的侵袭,由于天冷,我们在排练室放了炉子,乐队的朱效明竟然煤气中毒,在医院呆了没几天依然来到剧团进行排练。”周长迁说,尽管如此,演员们从未因为天冷或者天热而闹情绪,反而每次都是很认真地排练。 备战“决赛季”: “吃再多苦也不怕,争取摘得‘群星奖’” 今年年初,菏泽市文广新局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对已入围十艺节“群星奖”类备选节目的小戏曲《爱心家园》再进行加工修改、提升打造,经过紧锣密鼓的备战,终于进入决赛。 “虽然排练时存在很多困难,演员们也吃了不少苦,但拿到了十艺节‘群星奖’戏剧门类决赛的门票,我们吃再多苦也无所谓。既然进入到了决赛,就想摘得‘群星奖’,之后我们会更加努力进行排练,争取取得好的成绩。”周长迁说。 据周长迁介绍,在威海进行的十艺节“群星奖”戏剧门类作品复赛中,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共计34个单位的124个节目参加,山东共有8件作品参加复赛,而菏泽就咱们两夹弦一件作品入围复赛。 “在我们比赛结束后,得到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得知我们获得进入到决赛时,不少演员都高兴得留下了眼泪。”周长迁说。 相关链接◥◥◥ 定陶两夹弦因唱腔清新、流畅、优美,被群众亲昵地称为“半碗蜜”,备受各界喜爱。民间有俚语:“二夹弦哼一哼,不穿棉袄能过冬”、“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 两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因主弦乐器四胡每两根弦分别夹一股马尾拉奏而得名。在定陶唱了百十年,这儿的百姓也听了百十年,但而今娱乐形式花样百出,传统戏剧面临的困境不可否认,也无法忽视。2008年,定陶两夹弦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两夹弦这一地方传统戏曲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支撑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