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见习记者 杜彩霞 一根银针,一摞笔记本,一个上个世纪60年代的牛皮药箱,这是章丘市双山街道办三涧溪村卫生所赵发清的“三件宝”。今年67岁的赵发清是一名老中医,守候了三涧溪村3000多名村民47年。为了给百姓省买药钱,他自学针灸、推拿并免费给村民看病。在他的生活里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没有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界限。 19岁干卫生员 从事村医47年 6月29日,记者来到三涧溪村,见到了赵发清。现在的赵发清已经是头发花白,眼睛也开始有些花了,看病历、写字都要戴上老花镜。记者在卫生所的办公室里看到一张赵发清的工作照,那时的赵发清还是一头乌黑的头发,“我是从一个小伙子干成了一个老头儿。”赵发清说。 “当时我19岁,中学毕业就做了农民,后来村里选人做卫生员,我就报了名,因为我的文化程度最高,所以就选了我。”赵发清有些骄傲地说。 赵发清在三涧溪村这一干就是47年,今年4月,赵发清卸任卫生所所长的职务,但是他仍在卫生所里给村民看病。“我选择了这一行就要一直干下去,因为我选择了这一行之后觉得自己很喜欢,我热爱这一行,而且慢慢地觉得这就是一种责任。” 19岁刚刚做卫生员时,赵发清就立志要改变村里缺医少药的状况。在赵发清做卫生员之前,村里没有一名医生,更没有卫生室,村里人看病要跑到12里以外的明水。后来经过了五次搬迁,村卫生室从原来的只有三间小屋、两名医生,变成了现在有门诊室、药房、处置室、治疗室、理疗室、康复室的微型医院,而且现在卫生所已经有了六名医生。赵发清有些激动地对记者说:“我的愿望实现了。” 十几个笔记本建起村民健康档案 在村里,只要提起赵发清,无人不晓得赵医生的“三件宝”——用来针灸的银针,记录村民健康状况的笔记本,还有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陪伴赵发清的牛皮药箱。 说起赵医生的针灸术,在三涧溪村周围可谓远近闻名,赵医生说,很多其他镇上的人都过来找他针灸。可是赵医生可不是什么科班出身,针灸术还是他自学的。赵医生说:“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村里医疗条件不好,村里人感冒、发烧了,有时都没有药,我发现针灸治疗效果好,见效又快,我就开始学。”赵发清为了掌握针灸的要领,学习初期经常在自己和家人身上做实验,不久赵发清就能用针灸为村民治病了。除了针灸,赵发清还自学了推拿和治疗脱臼的医术。用针灸、推拿为村民治病,赵发清从不收一分钱。他说:“用针灸给老百姓治病,本来就是为了让他们省买药的钱,所以我从来不收钱。” 赵发清还有一摞几乎已经翻烂了的自制笔记本,里面清清楚楚地按姓氏记录着村民的健康状况,几月几日、谁、哪里不舒服、谁对什么药物过敏,这些赵发清都细心地进行记录,并在对村民的治疗中总结经验,然后再另立成册记录到另一本笔记本上。这些笔记本都是赵发清用针线将一些散纸缝在一起的,从1995年开始,他已经记录了十几本。“现在都有专门的健康档案了,就用不到原来那些了,但是我得留着,前几年村民的健康情况全都记录在上边。” 除了银针和笔记本,赵发清的另一件“宝物”就是一个破旧不堪的药箱了。赵发清的这个药箱是上个世纪60年代留下来的,药箱上的红十字已经看不清模样,箱子的盖子已经掉了下来,用几根铁丝绑着。赵发清说,“这个箱子可陪伴我从医好几十年啊,功劳不小。” 他把上班时间 定义为“随时” 作为一个拥有3000多人村庄的村医,赵发清的上班时间应该定义为“随时”。赵发清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我做医生就像是随时待命的战士,村里人生病了就像敌人来了,我就得随时上战场。” 赵发清现在仍记得2003年“非典”到来的时候,村民李云伦从广州回村后需要隔离,赵发清每天要给他量体温,进行近距离接触。赵发清说:“当时我也害怕,因为电视上整天播报,哪个护士因为和病人接触身亡了。但是我必须得上,我觉得这就是我应该做的事。” 十几年前的一个冬天,村民马守侃患上了重感冒,家里人半夜去赵发清家,请他到马守侃家看病。赵发清说:“记得当时外边下着雪,给病人输上吊瓶后,回家的路上雪都快到了膝盖,平时很熟悉的路根本看不见,回到家中,我的棉鞋里全都是雪,整个人冻得打哆嗦。”赵发清说这些时,脸上始终露着一丝微笑,因为他觉得他为村民做这些事很有意义很开心。像这样的阴雨天出诊、半夜出诊是常有的事,在赵发清的生活里,工作几乎就是全部。 三涧溪村有3000多名村民,有些村民家里几代人都是赵发清给看病。记者在卫生所的病房里看到了村民袁润芝带着孙子正在输液,袁润芝说:“赵所长从我公婆那代就给我家看病,现在又给我孙子看病,我们家四代人有个病啥的都是找赵所长。他为人很热情、好心肠,不管什么时候给他打个电话,他肯定立马就能到家里。” 赵发清常说,这辈子能为大伙做点事,是他最大的念想。赵发清的愿望实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