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伯成
相公镇黉山北有黉堂岭,“平地起土阜,陂陀平衍无悬崖峭壁。”于钦在《齐乘》一书中引《三齐略》曰:“郑玄注诗书栖此山,上有古井,独有细草叶似薤,俗谓郑公书带草。”古井即上方井,在郑康成祠外,清泉自浅井中溢出。显然,此处黉堂岭当指在梭庄东面的雪山寺一带。此处不仅名胜古迹多,而且曾是两汉经学的传播中心,全真道教的兴盛之地。 鬼谷子洞 据道光《章丘县志》记载:(棱庄村之东)“黉堂岭旧有雪山寺,在县治之东二十里,人迹罕至……有鬼谷子洞。”此洞至今没有被发现,仅《章丘县志》附其图。鬼谷子,姓王名诩,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盐食村人,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他经常进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鬼谷,所以称鬼谷子先生。最早记载鬼谷子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道教认为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曾在人间活了百余岁,长白山是道教圣地,有鬼谷子洞自然附会于此。而且他的徒弟孙膑、庞涓、邹忌、郦食其、蒯通等都在长白山一带活动过。 雪山寺 据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年)《重修雪山寺》碑文和《章丘县志》记载:“黉堂岭有寺,旧以雪山傍其上,在县治之东二十里,四壁崔嵬,人迹罕至,东接会仙山、临七老峪,面背则南北了真,而上下方井,俨在其中,诚禅林之佳所,炼五门之胜地。宋元以来,虽金山、虎丘不能尚也……僧文熏受教灵岩寺,既长,移居是寺……”由此碑不难测知,宋元以来,明代之前,黉堂岭上雪山寺曾金碧辉煌,与江苏镇江金山寺、杭州虎丘灵隐寺齐名,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在此清修讲经,此外还说明雪山寺僧文熏与灵岩寺有关,可谓世传有序。 黉堂岭下梭庄进士李缙明,在其《啸园自记》中记载:“长白山之麓,岗峦千叠,蜿蜒……迤南雪山寺,为郑康成先生读书处,绝顶有古井,泉水幽澄,淙淙出崖,下绕僧厨……老柏银杏轮捆数围,与康成书带草并称法物……”《三齐略》也云:“黉堂岭,北海郑康成注经书栖迟与此。山上有古井,独生细草,叶似带,俗谓郑公书带草。”《读史方舆纪要》云:“黉山在县(章丘城)东二十五里,一名堂岭……” 自明成化后,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年间雪山寺皆有修缮,并有碑刻遗存。 到了清朝前期,黉堂岭有了几次大规模的修缮。在乾隆十八年,全章丘举人、秀才合资重修了郑公祠及黉山书院,从其遗碑可窥见一斑:“盖闻硕德独行,沂芳征于北海,名贤懿榘,殷仰止于东山,开万古之群蒙,绵千秋之棠荫……康成先生,汉室一纯儒,季长高足,笺疏六籍,网罗百家,载酒问奇,蹑第元之室,闻风负笈,履满道德之词,绍绝绪于典坟……上方井旧有郑公祠,古著黉山书院之称,为公注经授徒之所,古柏参天,书带绵地,岂第光辉夫丘壑,实藉鼎吕乎山川……”由此可知清朝前期黉堂岭上郑公祠及黉山书院十分兴盛。 黉堂岭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建设于清嘉庆年间,由彭翰林、刑部尚书河东河道总督部堂吴大人、江南巡抚丁大人及两任章丘知县完成。 黉堂岭除道教、佛教外,还有全真教曾一度流行,如碑文中谈到祭祀三教殿等。明朝嘉靖十一年,《重修雪山寺碑记》记载得十分详细:“盖三教之说,不在斯焉:周昭王时,释教之兴;周楚王时,道教之兴:周灵王时,儒教之兴。教之兴也,代代流传,迄今不灭。本邑迤东二十里许,雪山之巅有泉,名曰:‘上方井’。古有梵院之行踪,于天顺年间,有老衲文熏来此,开垦;除荆构篆茸室新修,殿宇、廊庑、圣像其备,然年往寸来,风尘暴露,椽侣落聣,圣像颓毁。师遂孙曰:速日惠不忍口师之灵。二议乃化十方重修,佛殿衲门整旧如新:焕然巳备,请余为记。万古芳铭,荡荡乎常明不灭,赫赫乎亘古流传:道之无名。众然示见,理之无形,寞然而闯之无声。略书数字,以为后记云尔。大明嘉靖拾壹年孟冬中旬五日。” 郑公祠 郑公祠坐落在雪山寺旁,是为纪念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建立的。祠门上刻着一副书写苍劲有力的对联:文章凭人论,经学赖公传。 郑玄(公元127年—200年),字康成,这位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23岁时曾西入函谷关,拜扶风经学大师马融为师。马融当时名气很大,弟子千余人。郑玄在他门下三年不得面授,但他仍刻苦攻读,昼夜不倦,三年便精通了马融的古文经学说。在一次弟子考试时,马融亲自召见了郑玄,郑玄趁机提出许多疑难问题,马融十分惊异,一一耐心作答,对他的学问甚为称奇。 此后,郑玄又游学于幽、并、兖、豫诸州,42岁在山东长白山一带聚众讲学,弟子上千人。郑玄一生不求仕进,唯以注经授徒为业,终于成为东汉经学的集大成者。他对整理古代历史文献做出了巨大贡献。儒家经典中许多著作多由他注释,有些书籍作了详细的笺疏。《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等经典,他都批注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是郑玄批注的。今通行本《毛诗》和《十三经》注疏中“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注,即采用郑注。他还撰有《六艺论》、《驳五经异义》等著作。批注和著述共约100万字,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郑公祠旁多生长一种书带草,又名郑康成书带草。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一书中说:“书带草其名极佳,苦不得见。谱载出黉山郑康成读书处,名康成书带草。噫,康成雅人,岂作王戎钻核故事,不使种传别地耶。康成婢子知书,使天下婢子皆不知书,则此草不可移,否则处处堪栽也。” 传说,郑康成在黉山书院讲学著述时,经常到书院附近的野地采集一些草叶用于编竹简。这种草比较特别,叶子宽,也挺长,十分坚韧,而且四季常青,郑玄用这种草绳以捆书,对郑玄的读书用书帮助很大,后来人们便把这种草叫做“康成书带”。 相传梭庄雪山寺一带因康成在此讲学,“文墨涵濡,草木为之秀异”。郑康成书带草成为一种文化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