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上海市大约每4万人就配备一辆救护车,超过国家规定的每5万人一辆的标准。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急救服务出车达到59.45万次,其中非急救任务占到40%以上。(7月3日《中国青年报》) 急救资源作为特殊的公共产品,理应“好钢用在刀刃上”。然而,对急救资源过度使用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正是“公地悲剧”的生动写照:在一块对所有人开放的牧场上,如果每个人都放养尽可能多的牲畜,过度使用的牧场无法供养任何一头牲畜。 医疗急救是“等不及”、“伤不起”的民生工程,有限的急救资源如何应用到最需要的患者身上,既测量着公众的道德水平,也见证着社会管理创新的力度和成效。一方面,老百姓要克服“有限理性”,杜绝非急救任务占用急救资源;另一方面,政府要提高医疗急救的制度化能力和技术含量。只有双管齐下,医疗急救的“身体”才会越来越强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