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绍栋 □记者手记 资本的本性是逐利。 面对银行存款的负利率和投资渠道的匮乏,大量资金离开银行、离开实体经济,追逐着各种投机领域的高额回报率。 资本狂欢背后,是身处整个资金链最下游的中小企业一贯的融资难。 “其实我们都明白,央行调控是想把市场上空转资金赶入实体经济。”浙江某区域农合行的支行行长林建东说。 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也认为,中央此次对银行流动性调整时,要改变银行的盈利模式,同时要引导更多的资金进入实业。 “央妈”能改变不听话的“儿子”吗?引导更多资金进入实业的目的能实现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利娜说,4万亿投资之后,很多银行的贷款并没有进入实业,而是进入了地方融资平台。而这些地方债都是长期的债务,吸纳了太多的资金,挤占了实业本应得到的资金。 “透过这次钱荒,要反思的是,投资该如何实现高效。”汪利娜告诉记者,投资必须要投到与民生相关的领域,不能再去挤占实业的资金需求。 其实,在国外,银行本身只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一个平常行业。企业的需求,就是他们殚精竭虑进行产品创新的动力。反观国内,银行业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而且现行的金融体制让他们可以挟政府的隐性担保肆意逐利,争抢全球市值第一银行桂冠的背后,是对服务实体经济职能的罔顾。 作为国民经济骨骼和肌肉的代表,制造业无疑是实体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银行资金理应重点发挥支持作用的着力点。钱荒过后,如何改变当前金融与实业之间扭曲的利益关系,让实体的回归实体、金融的回归金融,少些全球市值最大银行的炫耀,多些服务实体经济贡献最大的比拼,这才是此次“钱荒”对于虚热的中国经济的最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