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夫
龙山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古建筑极多。从资料上能查到的名字就有太平寺、太清观、禅静院、玉皇庙、三元宫、文昌阁、文兴桥、永固桥…… 为了索取历史上的文字信息,给古老文明繁荣的龙山更有力的佐证,《龙山村志》编纂小组对龙山遗址古碑进行了寻访、探索和挖掘工作。至2010年5月份,发掘了庙碑3块,校名碑1块,碑额、碑座5块,墓碑3块。 庙碑】 《三元宫重修记》(1号碑)《重修三元宫石大夫庙钟楼山门山崖碑记》(2号碑)《玉皇庙重修记》(3号碑)最具有历史研究价值。1号碑已残为3块,横卧于龙山后街玉皇庙前,清乾隆21年立(公元1756年)。2号碑最为完整,被垒砌于玉皇庙左侧民房墙基中。经协商,挖移而出。碑体高1.3米,宽0.6米,厚0.18米,清嘉庆6年立(公元1801年)。3号碑损坏最为严重,基本是碑体的2/3。碑阳碑阴两面皆有文字。庆幸的是,经拼接后正文保存基本完全,并尚能辨认。立碑时间是清同治6年立(公元1867年)。 3块碑文的内容,虽然时间相隔甚远,但却有一个统一内在的相互连带关系,共同透露出了这样的历史信息:龙山西北隅有玉皇庙、三元宫、石大夫庙。三元宫在玉皇庙左侧,仅“一墙之隔”,并筑有钟楼、山门。石大夫庙则依附于三元宫内。这些建筑共同组成了一幅壮丽的庙宇群观图。玉皇庙历史时间最早,是龙山“镇北孙家庄孙氏先人所创建”。三元宫次之,“始建三元宫于明嘉靖丙寅年间”(公元1566年)。文字虽然没有提及玉皇庙的创建时间,但文意却很明确的表达出了要早于三元宫。 在牛氏创建三元宫144年之后,可能是因为牛氏家族的衰弱,对三元宫“牛氏后裔不能整理”,自愿将“整修权”转让给孙氏。于是,孙氏“族众各输资财,修建庙宇”。这是孙氏家族第一次重修三元宫。46年之后,孙氏家族又第二次重修了三元宫,并立《三元宫重修记》碑。此次立碑,发生了一个插曲,即孙氏家族将龙山李氏家族中一位重要的人物李衮牵扯了进去。李衮是乾隆元年的进士,在龙山乃至济南地区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从碑文中明显可以看出,他既不是撰文人,也不是书丹者,更不是领袖善人和捐资人。那么孙氏家族为什么要用耀眼的大字在碑面的显著位置书写上“赐进士出身兵部职方清吏司主政加一级李衮”19个字呢? 在2号碑中,碑文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乾隆二十五年,住持道人不守清规,混乱拘讼,蒙县台史公执法断明,谕地方立押驱逐。三元宫并地,奉官附于玉皇宫内,此系明断在案,非仅牛氏之私附也。”字里行间透出,孙氏家族与牛氏家族在三元宫归属问题上,存在的恩恩怨怨,可能是“由来已久”。否则,是决不会发生“讼”案,动用“官司”的。孙氏家族为了在“异村”庙宇的安定,香火的和谐,将李衮的官爵与名字镌刻在石碑上,也就不难理解了。 紧接着,孙氏家族又于“乾隆二十八年及五十七年”对三元宫“次第重修”,乾隆58年对深沟庙基,“用石铺砌,以免水患”。2号碑文最后言道:“自康熙四十九年以至于今,将近百年,屡经修葺,耗资繁多,因述始末以记之。意不欲先人之善湮没无闻,并欲后世知三元宫之附玉皇宫授受有据。”来表达了孙氏家族对庙宇重修的功绩和态度。
校名碑】 校名碑长1.54米,宽0.53米,厚0.22米。2010年5月20日发掘于龙山太平寺旧址、旧龙山小学大门口(今周家胡同)。出土时已断为两截,隶书横写“历城县立第十五小学”九个大字。经分析,此碑为清光绪年间“教育改革”废私塾立公学时所立。是龙山最早建立公立学校一个不可动摇的见证石。石碑弥足珍贵。据笔者所知,目前在济南地区还未发现其他这方面的碑碣。 桥碑】 在龙山古碑中,雕刻最为美轮美奂者是“创修广济桥记”碑额。碑额高0.96米,宽0.94米,厚0.37米。正面立体镌刻观世音菩萨手持拂尘盘腿坐于莲花瓣上,左有拱手童子、吉祥鸟;右有蘑菇山石、净水瓶,祥云环绕。下部正中书“创修广济桥记”。背面书“建桥题名”,并镌刻太阳、祥云图案。两侧镌刻莲花、牡丹花卉。线条流畅,刀工娴熟,栩栩如生。碑额是于20世纪80年代,推土机在巨野河古桥边施工,从河滩淤泥中掘出的。古桥百姓俗称“西河石桥”。碑额的出现,始知古桥名为“广济桥”。查《历城县志》,有文记载:“西文兴桥,十一孔,乾隆十九年修”。龙山只有这一座古桥是11孔,经考证,西文兴桥即广济桥。估计碑额的湮没时间要早于记载时间很多年,否则是不会佚名的。可惜,主体碑未被发现,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遗憾和许多“?”。 墓碑】 这次发掘的3块墓碑,其中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立的薛承武墓碑较为重要。该碑文中记载“薛氏乃历邑望族,巨里名门。其祖茔旧在薛家桥河西岸”。碑文不但证实了龙山民间传说“为了家族子弟去私塾读书方便,薛家修桥”故事的存在性,还进一步证明了今天的“雪花桥”地名就是由“薛家桥”语音转化而来的。 此次龙山古碑的发掘,破解了龙山历史上的许多“谜底”,但对于龙山的整个文化史来说,却是沧海一粟。我们期盼着更多的龙山古碑“在阳光下晒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