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辖区走访要有张“厚脸皮” |
边防民警转变工作观念由管理者变成服务者文/片本报记者刘涛通讯员王明 | |
- 2013年07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3日,边防警官正在帮渔民往船上放东西。 |
|
无棣岔尖边防派出所边防人员赵德恒,从2007年开始负责沙头村的管理工作,除了日常在派出所工作外,去村里四处走,成了他的习惯,也成了他的工作。 其实,像赵德恒一样,岔尖边防派出所的每个人都在入户走访,这不仅是一种工作习惯的转变,也体现了新形势下,民警对百姓服务意识的增强,从以前的单纯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 3日,记者分别探访了无棣岔尖边防派出所和沾化冯家边防派出所,亲身感受他们日常的工作。
热脸贴到冷屁股上 需要有张“厚脸皮” 桌上放着两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的全是赵德恒的工作日志和心得体会。从2007年开始,他负责无棣沙头村的日常工作,入户走访成了他首先要做的事。 赵德恒平时除了忙于派出所的日常工作,还要保证一星期到村里入户走访至少两次,“一有空,就到村里去,想尽快了解村民的情况。”他说,因为一天要走访很多户村民,怕忘记村民的姓名以及家庭状况,他随身带一个笔记本,每走访一户,他都会将其家庭状况做一个统计,还不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其实,民警刚开始入户走访时遇到很多困难,村民的不理解会让他们在走访时遇到尴尬。“即使这样,我们也要继续走下去。”赵德恒说。 他记得第一次到沙头村走访时,一圈下来,没有几个人搭理他,有时还被人挖苦。虽然早做好了心里准备,但还是让他有些接受不了。 走访中,他发现许多老百姓对派出所民警的工作不理解。“过去,谁家门前停了一辆警车,肯定这家有人犯事了,所以现在民警突然到村民家里,他们还接受不了。” 为了能让村民尽快转变固有观念,赵德恒一有空就到村里跑,看到村民正在做农活,他帮着干;见到街头有人聊天,他也停下来聊上几句。日子久了,村民与他熟了,有些话就愿意讲给他听。现在,赵德恒已连续走访沙头村七年,与村民成为朋友,有时工作忙,村民几天看不到他,还给他打电话,请他到家里吃饭。 和赵德恒一样,岔尖边防派出所、冯家边防派出所的每一位民警,都做着同样的工作,经历也颇为相似。他们从过去单纯的管理者到主动到村走访,去倾听百姓的声音,是工作态度的一种转变,现在的边防民警正在向服务型民警转变。 与百姓成为朋友 村貌也发生变化 记者跟随岔尖边防派出所的民警实地走访了岔尖村和沙头村,亲身体验他们的日常走访工作。盖超负责的是岔尖村,因为渔民较多,他经常在傍晚时分,到河岸上与渔民攀谈。现在正处于休渔期,渔民的船都停靠在河岸旁,部分渔民还在船上忙碌。 渔民对盖超很熟悉,一见面就和他开起玩笑来。他们从家长里短聊到最近的生活状况,言谈举止中能看出他们彼此间的那份信任。谈话间,有渔民正向船上搬运东西,盖超二话不说,就前去帮忙,民警就是通过这样的举手之劳赢得百姓信任。 随后,记者跟随赵德恒来到沙头村王淑珍家,她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为智障,王淑珍看到赵德恒,一把抓住他的手,聊起家里的琐事来。据王淑珍介绍,之前,家里没办低保,是赵德恒又跑村委会又跑民政局,才将她的低保办上,“小赵给我留下了电话号,现在家里有啥事,我都给他打电话。”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沾化冯家边防派出所,为方便老百姓办理一些业务,他们干脆印了上万张便民联系卡,卡上印有派出所民警的联系方式以及职务,老百姓想具体办理什么业务,通过便民卡可以直接找到相关负责人。 民警通过转变工作方式,主动联系群众,使百姓更加理解民警的工作,村风村貌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岔尖村和沙头村是两个打渔村,外来人口较多,以前打架斗殴现象比较严重,岔尖边防派出所根据辖区实际,建立了6支巡逻队。实现24小时网格化,不间断巡逻,几年来,该所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和重大、恶性治安案件。一位渔民在现场这样向记者描述:“以前三天两头打架,现在村里打架斗殴的已经没有了。” 沾化县冯家镇村民世代打渔为生,为了对渔民统一管理,在民警的协助下,帮他们成立了渔业协会、海上党支部。“渔民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用极端的方式反映问题,现在一切都是按照程序来,非常规范。”冯家镇党委书记潘清军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