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念军 实习生 侯艳 舒婷婷 常年坚持体检的人们知道,心脏的健康状态,往往具有很大的“即时性”:坐在办公室,可能突然觉得心慌得厉害,赶到医院就诊并进行心电图检查,却发现没有任何异样,只能通过就诊者自己的回顾性描述,寻医问诊。 这一规律致使很多疾病状态不能第一时间被确诊,从而延误医生的诊断和临床决策。医学专业杂志《国际循环》2006年刊发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1290个猝死病例中,其中有70%的患者在猝死前一个月内有胸闷、气短的症状,有70%的人症状持续超过15分钟,而这些突发的情况往往被我们忽略。 另一项普遍被认同的观点则指出,心血管病死亡的并不是多发于医院,而往往是发生在院外——没有心血管医生监护的地方。 实时传输异常心电图 盛暑,心血管疾病患者又临考验。齐鲁医院心脏远程监护中心新近接诊了这样一例患者:这位既往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史三年多的56岁男性患者,一天深夜的22时许,突发晕厥,瘫倒在地…… 幸运的是,三天前,该患者在医生的建议下,随身佩戴了iHolter——一款远程心电监护设备,状如手机,绑在腰间,实时自动传输异常心电图。就在意外发生的一刻,异常心电图被传输到监护中心。 作为临床普遍认为的高发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和恶化,往往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自知性,常常后果不堪设想。 旨在医院之外,为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心电远程监护和健康管理服务的远程心电监护技术,作为临床医学科技的创新内容,就好比网球场上的“鹰眼”,即时反映心脏变化,被临床医学界认为,可以降低突发性心血管病对生命健康的威胁。 6月28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脏远程监护中心,记者观摩了这一技术的临床作业流程。成立于2005年的该中心,当时是亚洲第一家。 只听一阵蜂鸣音,一段形态异常的心电图出现在医护人员实时监控的电脑屏幕上。该中心副主任魏敏讲解称,这是来自临沂蒙阴人民医院的一段实时传输数据,患者姓冯,为住院患者。 “一旦自动报警,设备会自动截取该时间点前后36秒的心电图数据,进行传输。”该院副院长高海青教授介绍,其心电图显示,患者刚刚出现时长3.3秒的心脏骤停。监控人员当即调出电脑登记的联系方式,通知对方的临床医生注意观察并进行干预。 (下转B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