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具有抽象性与写意性的艺术。自古以来,对于书法的认识与评断就各有侧重,有的讲究法度,对点画的质量和结体的规范极为重视;有的注重神韵,对作品所蕴涵的气息、韵致特别看重。当然,神韵是以法度作为基础的,不讲法度的狂涂乱抹是既不会有神采,也难得出韵致的。在拿到著名书法家王桂君的书法集后,逐页翻来,如临六月荷塘,顿觉清风扑面,真韵胜之书也! 坐下来细细品读,我们可以从其书法中看出他深刻的人生体悟。对于个人而言,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一笔最大的财富。王桂君的人生经历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他1954年生于冠县,1972年入伍,任连队文书,做过“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兵书”(陆游诗句)的梦;1982年开始从教,当上一名小学教师,有过一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志愿;1985年,他又走上了地方领导岗位,当起了乡长、乡党委书记,其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雄心不可谓不大;之后他又走马上任当了林业局长,肩负起了全县“植树造林,绿色发展”的重任。 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王桂君已经没有了急功近利的躁动与火气。淡泊自守、静察默观的人生态度,反映到书法中,则变成了不疾不徐、柔中寓刚的线条,不温不火、萧散疏朗的结体和布局。他经常写的一副联语是:“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用以评其书法,可谓真实写照。 从王桂君的书法作品中,还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书卷气息。书法作品中有无书卷气或曰文气,是区别书风的一个重要标准。传统文化是中国书法的土壤,没有传统文化的熏陶而想成为书法大家是不可能的。王桂君深知此理。虽然一直在基层工作,但他能利用一切时间读书,读经、史、子、集,读中外文学名著,读中国书法史,或作诗为文,以此作为书法的滋养,充实书法的内涵。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正因为如此,王桂君的书法作品越写气息越好,越写格调越高。 从王桂君的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深厚的碑帖功底。很多从政的官员写字,往往信手而挥,不守法度,不拘绳墨,甚至还自诩为“创新”。王桂君不同,他的书法是老老实实地临帖临出来的。起初,他临欧阳询《九成宫》和隶书名碑《曹全碑》。当有了一定基础后,他又转习王羲之、赵孟頫等古代名家的行书。三十多年来,他虽谈不上退笔成冢、铁砚磨穿,但确实下了一番苦功夫、真功夫。故而,看到他的行草作品均间架规范,线条扎实,气息高古。 正因为王桂君有着丰富的人生历练、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和扎实的碑帖功底,故其书法追求的不是那种大开大阖、雄强奇险的视觉冲击,而是平淡天真、萧散淡远的冲融之美,如少女不绮不罗且不施粉黛,清新靓丽足以动人。 (点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