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把食品当药品买了? |
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月启动,专家在药店教市民辨识保健食品、药品 |
| |
- 2013年07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工作人员介绍保健食品、食品和药品的区别。 吕璐 摄 |
|
本报7月10日讯(记者 吕璐) 保健食品、食品的外包装和药品长得像,市民若不注意时常错当药品买。10日,几十名市民代表在食药部门专家的带领下走进岛城几家大药房,学习辨别保健食品和药品、真假中药等。 10日上午记者在台东步行街的医保城内看到,现场布置了专门的展台,摆放了蛋白粉、阿胶、鱼肝油、左旋肉碱等生活中常见的产品,单阿胶类产品就有三种。前来参观的李女士拿着展台上一件名为“即食阿胶”的产品进行咨询,她连续三年冬季都服用了这种看似物美价廉的阿胶产品,用于保健和美容养颜。市北食药分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李女士服用的这种阿胶产品并不属于保健品、也不属于药品,而是属于保健食品。 工作人员说,由于保健食品、食品的外包装和药品长得像,消费者在选购时,买错现象时有发生。拿阿胶举例,药品阿胶主要是治病功效,并带有国药准字号批准文号;而保健品则声称有保健功能的营养补充剂,不具备治疗功能,保健品外部会印有“保健食品”的标志,专家们俗称该标志为“蓝色小草帽”。李女士经常服用的阿胶产品实际上为普通食品,阿胶含量较少,也没有保健功能。“三种类型产品都是合法生产,但药品的标准最高,一种产品要申请国药准字号需要多次临床试验,有时要经过七八年才能获得。”工作人员说。 在台东众生大药房,食药局工作人员布置了六块中药展台,让市民了解道地药材与普通药材、原药材与硫磺熏蒸药材的区别。展台将展出两周,欢迎市民前去参观。 10日上午,市南区食药分局还邀请30名市民前往餐饮单位实地参观,近距离观摩了餐饮服务企业食品加工、餐饮具消毒等食品安全关键环节,并查看了餐饮单位亮证经营、索证索票、人员管理等方面食品安全制度的落实情况。 据了解,市食药局开展的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月市民巡访系列活动为期两周,让市民零距离接近食品药品生产和监督检验一线,并与专家就食品药品安全热点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