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尖锐发问,现场数次沉默 |
这些题目不难,只是孩子没想过 |
| |
- 2013年07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在活动现场,家长听得津津有味。 |
|
“你的梦想是什么?”讲座伊始,赵伟志老师随机采访学生,很多孩子举手应答。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梦想?”现场开始变得沉默。 类似的情景不只一次出现。讲座进行约半的时候,赵伟志再次发问:“你希望父母理解你吗?”七位受访同学都点头称“希望”。他接着又问:“你希望父母理解你什么?”七位同学都选择了沉默。 接下来的环节中,赵伟志又提问一位学生。“你做什么事情会有成就感?”他问。“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学生回答。“那你喜欢什么?”学生哑住。 “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你为什么想过这种生活?”;“你怎样才能过上这种生活?”,这三个问题,赵伟志采访了不少同学,但是没人都完整、流利地回答出来。 赵伟志说,这些沉默,并不是代表问题有多难。而是很多孩子对梦想、对目标很迷茫、很纠结,他们没有想过,家长也没有引导过。在美国,孩子6岁就开始进行人生规划。一个“接地气”的奋斗目标是未来成长进步的理由。当孩子有了合适的目标、并做出合理的规划后,他们才能主动为这个目标去努力,才能有内驱力。 当然,孩子的成长与家庭密不可分。家长处理问题的方法思路、逻辑轨迹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赵老师以大禹治水“以疏治堵”的例子,向家长说明顺势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因为水往低处流,大禹选择了顺势引导,将水害变为水利。就如同农民朋友想丰收,也要顺应时节种庄稼一样。教育也是如此,强迫孩子学习没有任何意义,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找到目标,挖掘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其实每个孩子都想成为最好的自己,都渴望能成功,能影响他人,但是没有找到方法。他希望这些提问,能引发孩子和家长的一些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