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觅纯味青岛话讲给后代听 |
岛城启动方言保护工作,先录制保存后研究 | |
- 2013年07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来自市北区的徐学寿、陈成光两口子正在录制方言。 李晓闻 摄 |  | 市民正在录制方言。(图片由崂山区档案局提供) |  | |
|
本报记者 李晓闻 近日,青岛市南、市北、崂山三区启动了方言采集保护工作。然而,对于这项本土文化的拯救工程,市民似乎表现并不积极,地道的青岛话也非常难寻。缺少相应标准来判断方言是否纯正、没有专家进行指导研究,也使得岛城方言采集面临尴尬。不过,采集人员认为,先将能够采集到的方言录制并保存起来,终有一日,这些影音资料会成为研究岛城文化历史的珍贵资料。 家常拉呱被录制收藏 “老头儿,今晌午揍(做)什么饭吃?” “你看着办吧。” “要不,包扎(饺子)吃?” “恩,也行。” “今天不大爱动弹。哎,正好还有昨天蒸的饽饽(馒头),炒个菜还不中?” “也行。炒个什么菜吃?” “拌个黄瓜吧,再使个芸豆炖个土豆。那么后晌(晚上)吃什么?” …… 这可不是老两口在客厅里有一句没一句的搭话,这是6月27日,市北区下四方方言的采集录制现场。60多岁的徐学寿、陈成光两口子就像坐在自家沙发上,旁若无人地商量着中午饭吃啥,对面则支好了聚光灯和摄像机,十几分钟过去了,这段家常的拉呱就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作为一种收藏存入了青岛市档案馆。经过筛选之后,这段家常话有望和其它的小鲍岛方言、上四方方言以及市南区的挪庄方言一起,作为重要的方言资源受到保护。预计最快到今年年底,市民可以在青岛市档案局网站上看到这些方言资料。 青岛话越来越不地道 自今年4月份起,青岛市档案局就在市南、市北、崂山三区启动了方言保护采集工程。据悉,老市区的青岛话由南向北主要分部在挪庄、小鲍岛、四方(上四方、下四方在晶华玻璃厂、一木家具厂附近)、沧口(国棉六厂附近的)一带、郊区的青岛话主要包括崂山(老的崂山县)、胶南、胶州、平度、莱西、即墨等。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岛城人口流动的增加,方言似乎正悄悄退出人们的生活,甚至一些地方的方言接近失传。为了抢救保存日渐衰微的青岛方言,唤起市民对青岛老方言的共同记忆,留下一份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市档案局开始着手对市南区的挪庄方言,市北区的小鲍岛方言、上四方方言、下四方方言和崂山区方言进行采集录制。如今,市北区和崂山区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方言录制工作,对市南区的挪庄方言,也已确定好录制方言的人选,即将开始采集录制。 “随着社会的变迁、普通话的普及,一些方言正在消失,比如扎(意为饺子)、敷台(意为烟囱),很多人已经慢慢地不说方言了。我们则希望能将青岛话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留住这些文化的活化石。”市档案局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还将陆续开展所辖郊区方言的保护录制。 方言“征集令”少有人响应 要保护方言,最难的是找方言。如今,在岛城到处都可以听到带有“青岛味儿”的对话,但是真正地道的青岛方言却着实难寻。市档案局声像档案处处长刘朋云介绍,随着近年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使得当地居民越来越分散,原有的语言环境也受到了干扰。随时随地都能说方言、并且没有受到普通话干扰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便是祖辈都定居在青岛的土生土长的“老青岛”,他们的儿女、孙辈大多也都说起了普通话,“老青岛”的语言环境很难不被破坏。 原汁原味的青岛话难找,愿意出来说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项看起来既有意义又有趣的方言采集活动,却少有市民积极配合。从4月份到6月份,方言“征集令”已经通过网络、媒体发出去了两个月,居然没有一个人主动打电话来报名。偶尔有市民打通报名电话,也只是对这个采集活动赞许几句,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真正愿意主动来录制的,却一个人都没有。最终来到方言录制现场的这些市民,则大多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多次鼓动之下才来的,有的是一个人唱“独角戏”,有的则把原本腼腆不愿露面的老伴、邻居拉了过来作搭档。 抢救方言不容耽搁 然而,即便是如今每个区都有了录制方言的人选,也只能先进行最初步的录音、录像,分类也只能先按照区划来分,至于录下的方言是否纯正、是否具有研究价值,还要等待相关专家出面分析。 根据市档案局的了解,岛城目前还没有专门研究青岛方言的专家。因此,也就无法确切判断一个人所说的方言是否纯正。“我们最初也想从纯正的角度出发,但是现在要做这个判断非常难,我们能做的,就是先把能收集到的方言录下来,等到以后有了这方面的专家、有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再作研究判断。”刘朋云说,毕竟现在能说地道青岛话的人就已经越来越少见了,等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出生的这两代人去世以后,再想找所谓纯正的青岛话,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因此,方言是否纯正已经不重要,先找出来、录下来、存起来,才是方言抢救工程的当务之急。 “你像在挪庄,有人把‘大爷’叫大大,有人叫大爹,每个人发音的声调和长短都不一样,很难说谁是最地道的。”工作人员称,录下来的方言如果能够引起争议,那就更好,他们非常希望有市民能够发现别人方言中的“不地道”,主动上门“纠错”甚至争相来录制方言。 将慢慢“隐退”的方言及时采集并保护起来,这项本土文化的拯救工程并不是由岛城最先发起的。早在200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就在苏州启动了全国首个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以抢救保存各地方言。2009年,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苏州首批试点工作于今年通过国家验收。面对吴方言一天天走向衰落,今年6月28日,苏州已经正式发布教材《学说苏州话》,打响该市方言保卫战。 同时,在国家语委的支持下,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已在中国各个省份陆续建设,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也特别建设了方言博物馆。去年年底,上海市已在着手制定“上海版”国民语言应用能力指导标准,说上海话将从幼儿园娃娃抓起。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方言是中国多元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中国民间生活最朴素的表现形式,也是含义丰富的语言形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绘制的《全球濒危语言分布图》上,中国濒危语言最集中的地区有3个:东北地区、陕晋黄河中游地区、西南边境地区。 各地打响方言保卫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