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老青岛拉呱不是一般得土 |
记者现场探访方言录制的整个过程,乡音上电视务求原汁原味 | |
- 2013年07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今年5月崂山居民正在进行方言采集。 (资料片) |  | 录制好方言,市民会得到市档案馆颁发的收藏证。
李晓闻 摄 |  | |
|
本报记者 李晓闻 吕璐 面对摄像机,来一段最家常、最“土”的青岛话,这对于一些土生土长的“老青岛”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难事。不过,“老青岛”们大概不会想到,自己那一口地道的乡音,或许就被永久保存了下来,成为将来研究青岛本土文化最直观、最真实的影音资料。日前,记者有幸走近这样的几位“老青岛”,近距离体验方言录制的整个过程。 准备 寻找地道挪庄话,采集人上阵“测口语” 根据市档案局最初的计划,是准备首先征集并录制市南区挪庄方言的。不过,在征集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麻烦。市南区档案局档案管理科科长王军告诉记者,目前市南区现存的最地道的方言就是挪庄方言了,而挪庄方言目前主要分布在成武路社区。开始的时候,考虑到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对当地的居民和语言习惯最熟悉,市南区档案局希望社区能够推荐一些老居民来录制方言,不过,社区首次推荐的十几位居民,方言表达效果并不是很好,都达不到录制要求。 于是,档案局的几名工作人员亲自来到成武路社区,在小区里找遛狗、带孩子玩的大妈们拉家常,凑到树荫底下打扑克的大爷们中间聊天,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来初步判断哪些居民会说地道的青岛话。就这样,连续几天的走访之后,才初步确定下十名左右合适的人选。 “这些老居民,最好父母、祖父母都是在青岛出生,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上,没有长期在外地上学、工作过的这种经历,另外还得自愿过来录制。”王军介绍,在当前市南区人口流动如此频繁的背景下,能够符合这些条件、并且自身语言没有受过干扰的老青岛居民,实在是太难找了,一般得五六十岁以上。 准备 土话打草稿,七旬老人忆儿时故事 几位经过当面“口语测试”过关的老青岛居民,就要开始准备录制方言时需要的草稿了。作为征集的主体,市档案局已经事先准备好了几份草稿,有青岛方言故事《石老人》,也有以方言形式流传下来的童谣。不过,这种草稿总显得千篇一律,档案局方面则更希望能够发挥老居民的优势,哪怕是两口子吵架式的对话,或者自己编的顺口溜,都可以拿来当素材。 市北区71岁的老居民尹桂美就自己动笔写了一段她儿时的故事。“在以前家里穷,只有俺爹一个人在国棉三厂上班。家里姊妹儿七八个,吃的是地瓜干儿、苞米饼子,野菜小豆腐,再要不就挖野菜,使大蒜拌拌吃……”尹桂美说,社区工作人员打电话让她准备准备,她放下电话就写下了这么一段小时候的事。尹桂美只上了几年学,短短几百字的故事里夹杂了不少白字,一些方言腔调也都毫无顾忌地用汉字表达出来了,“老青岛味儿”仿佛一下子跃然纸上。 得知马上要现场录制方言了,同样来自市北区的刘桂英拉上了自己多年的邻居,简单草拟了一段俩人逛街买东西时的对话。陈成光则叫上了自己的老伴,连草稿都没拟,准备现场即兴发挥,和老伴“拉呱”。 现场 四方话拉家常,现场乐翻天 “俺叫尹桂美,9岁那年好上学了,俺连个名儿都没有,就叫 儿,上小学那天早上俺爹才给俺起了个大名,叫尹相美,和家里的男孩子一个字辈儿。上学那天,哎呀,滋的俺,俺娘给俺揍(做)的新鞋,穿的新衣裳。俺上四方小学去报名,在路上俺就好好背俺这个名字,就怕忘了。结果一看老师是个男的,还是个结巴,他问我,……儿,你……你叫什么名字?这下中了,把俺名字吓忘了,想了半天说俺叫尹桂美,从那以后俺就叫这个名儿了……”来自市北区的尹桂美已经71岁了,戴着老花镜,坐在录制现场一点都不怯场。 6月27日,市北区下四方方言的采集录制现场更像一个访谈节目的现场,两张沙发斜对面放着,坐着尹桂美和工作人员两人,前面是一张小圆桌,放着尹桂美自己写好的草稿,对面则支好了聚光灯和摄像机。老太太头发已经全白了,说起青岛话来一点不含糊,自己小时候的故事非常自然流畅地讲了出来,偶尔低头看一眼草稿,几乎没卡壳。而站在摄像机后面的几名工作人员听着听着都入了迷,不时地被逗乐,好像在听自家老奶奶讲从前的故事。 尹桂美自称是土生土长的老四方人,她的5个孩子也都一直在青岛。别看已经年过花甲,尹桂美还是作为居民楼的楼长经常去居委会开会,所以面对摄像机也没有怯场的感觉。完整地录制完一段青岛话,尹桂美还得到了市档案馆颁发的方言收藏证。 现场 崂山话讲故事,土得掉渣 “早年间,咱这个南海边儿下,有个小村儿,村里有个老人和他独根子闺女海花儿过日子。海花儿从小机灵,大了一手好营生,洗菜缝连,扎花儿结网儿,要哪头儿有哪头儿……”这是在崂山区档案局,一名女士正在用地道的方言,讲述石老人的故事。据介绍,这个故事完全是用崂山方言来写的,是讲述石老人景区石碑上刻的故事,如今这个故事在很多地方已经改为了普通话的表述,而用作本次录制素材的则是较为纯正的崂山方言版本。除了故事里出现的方言词汇,还有太阳叫“日头”、月亮叫“月明”、饺子叫“小 扎”、粥称为“嘎渣饭”……这些都是崂山地区地地道道的老土话。 崂山区档案局工作人员曲利回忆说,整个录制现场最有趣的是刘铅刚和于玲两口子。45岁的刘铅刚是地道的王哥庄街道长岭社区人,妻子于玲来自王哥庄曲家庄,两人一唱一和,用方言演绎了一段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对话。“你机日在哪儿吃饭?”“在恁娘哎家呐”……两口子你一句我一句,原汁原味的王哥庄方言被完整地录制了下来。 录制方言的要求,就是“越土越好”。在录制现场,不少市民面对摄像机,对照着手中的草稿,普通话的腔调自觉不自觉地就被“带”了出来,这时候,工作人员就会用方言和他们聊聊天,帮助他们进入最自然的语言状态,同时不断地暗示他们说话要再“土”一点。 青岛的方言土语 青岛地区的语言较复杂,融合了即墨、崂山、胶州方言。邻近区、市也不尽相同。与普通话相比,有的属语音上的变异,如风箱叫“风现”;有的则属称谓上的不同,如高粱叫“胡怵”,饺子叫“扎”;还有很多土语难以用文字表示。 青岛方言中大多不使用“很”、“非常”等词,而以其他单音节形容词代替,如很苦说“倍苦”,非常甜说“甘甜”,另外还有“钢硬”、“稀软”、“喷香”、“稀烂”、“风快”、“绷紧”、“崩脆”、“焦酥”、“溜薄”、“烘黑”、“通红”等。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程度,仔细一琢磨,还挺有文采和文学意味,岛城老百姓的语言是通俗的,也是活泼的。 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青岛方言中常用单音节词表示,如窗户称“窗”,被子称“被”,哥哥称“哥”,屋子称“屋”。 青岛方言中还有些与普通话意义相同、词素也一样的词,但在运用语序上大不相同,如诚实说成“实诚”,摆布说“布摆”,积攒说“攒积”,颠倒说“倒颠”,捣鼓说“鼓捣”,男女傧相说“男女相傧”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