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官正
我多次到过泰山,今日又住泰山脚下,隔窗眺望泰岱之巅,有些感慨,对随行的几位说:“泰山的海拔高度在五岳中次于华山、恒山,为什么成为声名赫赫的‘五岳独尊’呢?我觉得泰山之尊,在其文化,在其精神,在其风骨。今天我们议议‘泰山精神’。” 小琥兴奋地说:“我在泰安工作的这几年,也注意积累了一些有关泰山的知识。刚到泰安时,李洪峰市长就对我讲:‘泰山不仅自然风光雄奇壮美,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泰山的地理特征和自然风貌与中国人的意志、追求、性格相契合,在我们的心目中折射、感悟、积淀为精神元素。’我想,这大概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然力的人格化’。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东部,东临波澜壮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与周围平原、丘陵的地势有1300米的相对高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有‘东天一柱’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泰山盘卧426平方公里,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的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它的自然特征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因此,从古至今人们总把泰山作为一个高尚、坚毅、稳重、壮美的形象加以热情歌颂。泰山现存古遗址近百处,古建筑群二十多处,岱庙的天贶殿被称为‘中国三大宫殿’之一。泰山石刻碑碣两千多处,是中国所有名山中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从《诗经》的‘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开始,历代名人不断注入登临泰山、歌咏泰山、寄情言志、抒发情怀的文化因素。这些因素逐渐丰富、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气质。” 小何说:“我是河南人,对中岳嵩山了解得多一些,对泰山也很仰慕。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东方朔认为,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群山之最。《新唐书·韩愈传赞》中誉韩愈‘自愈之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自此便把有大声望的人喻为‘泰山北斗’。不过,在泰山人格化的过程中,也曾有浓重的神化、迷信色彩。六朝任昉《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死后,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盘古头向东方,化为东岳,泰山自然就成为五岳之首了。这显然是根据‘五行’、‘五德’学说创作的神话故事。因为旭日东升,古人即认为东方是万物交替、初春发生的地方。东方按‘五行’为木,‘五常’为仁,‘四时’为春,在《周易》八卦中属震,在‘二十八星宿’中为苍龙。泰山由此被誉为吉祥之山、神灵之宅、紫气之源、万物之所。帝王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和君权神授的象征。不少帝王为答谢天恩,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秦汉以前,就有72个君王到泰山封禅,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和乾隆等都曾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历代帝王欲借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老茅说:“民间同样对泰山有许多神化和迷信。我的家乡聊城一带至今流传着‘吃了泰山灵芝草,返老还童人不老’的谚语。许多人千里迢迢来泰山烧香拜神,拴绳压枝,求生贵子,甚至有愚信农妇从泰山挖一小块石头碾成粉末,做中药引子吞服治病。” 我听了几位的议论后说:“我们谈泰山文化、议泰山精神,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温故知新,汲取精华,继往开来,弘扬泰山文化的优秀传统。你们可再作点分析。” 小琥说:“有人总结过,说泰山精神是‘正气苍茫,浩然屹立’的崇高品格,是‘万物包容’的博大胸怀,是‘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是‘负重致远、脚踏实地’的挑夫精神,是‘栉风沐雨、本色不改’的青松品质,是‘登高望远、山外有山’的创新意识。” 老茅说:“我更倾向于认为,泰山文化最重要的内涵是‘国泰民安’的民本精神。‘泰山安则四海皆安’。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以‘国泰民安’的喻义而凝重。国泰民安不是靠泰山保佑,更不是靠敬天祈福。爱民、为民、富民、安民,国家才能安定,社会才能和谐。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的不少,而唐太宗李世民就听从魏徵的建议没做这件事。贞观之初,朝中一些大臣为讨好唐太宗,表奏封禅。这一建议遭到魏徵的极力反对,他认为皇帝封禅,会加重人民的负担。太宗听从了魏徵的建议,打消了封禅泰山的念头。贞观六年,文武百官又以初平突厥、连年丰收为由,重提封禅泰山之事,唐太宗说,我只想天下太平,老百姓能家给人足。如果老百姓衣食不足,国家不富,边疆不宁,即使到泰山封禅,与残暴的夏桀、商纣又有什么不同呢?秦始皇及秦二世自认为天下一统,功高盖世,登封泰山,劳民伤财,也没保住江山。汉文帝躬行节俭,轻刑文治,不事礼泰山,而成为一代有德之君。《礼记》中说:扫地而祭,只是表达一种至诚至信的心情,何必非要登上高山告天,在那三尺土坛上祭地呢?唐太宗从善如流,力排众议,没有到泰山封禅,不愧是一代明君。” 小何说:“泰山又名岱宗,《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的发音与之相同。梁山好汉被招安后,戴宗没有接受朝廷封的兖州府都统制,而是纳还了官诰,到泰安州岳庙,陪堂求闲,终了一生。大概他看透了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才拒官不受,归隐泰山。”我思考了一下戏说:“料定奸臣害忠良,纳还官诰闲陪堂。征战未死着官服,招安乞荣焉不亡?”大家微笑着点点头。 小陈说:“我多次爬过泰山。有一次,一位江苏老乡特意要我陪他去看冯玉祥泰山纪念馆,我们看了以后印象很深。后来,我又了解到不少冯玉祥在泰山的故事。他于1932年到1935年间先后两次隐居泰山。其间,在普照寺设了个研究室,请进步教授讲授马列主义,以及天文、地理、宪法等课程。除了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以外,还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事。他给附近的一些贫寒家庭送面、送肉、送菜,为黄河决口灾民捐助面粉和棉衣,买来大量苹果、茶、核桃等树苗分给百姓种植,还专门请来专家指导。他陆续办了15所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宣传抗日爱国,教育学生要自立、自爱、精忠报国。他的陵园选在泰山脚下,是中央根据他生前的意愿而确定的。” 老茅想了想又说:“我觉得,泰山文化的包容精神,尤其有价值。秦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正如古语所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泰山精神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态和社会发展哲理。它的自然生态多姿多彩,有峰峦崖岭、深渊幽谷、绿树杂花、溪泉暢鸣、飞鸟云集……它的人文景观也异彩纷呈,胸襟博大、兼容并包、儒释道相融、思想不择流派……” 小陈接着说:“我曾有幸看到泰山日出。最欣赏那种蓬勃之气。岱顶观日,太阳喷薄而出,光芒四射,令人浑身充满活力。‘曙色俄开万里长’,生动体现出泰山文化追求光明的勃勃生机。徐志摩在其《泰山日出》一文中,形容泰山像一位巨人‘仰面向着东方’,‘盼望’、‘迎接’、‘催促’着光明的到来。” 小琥说:“‘泰山石敢当’是人们心目中正义的化身,扶正压邪的敢当正气,也是泰山精神的重要方面。传说泰山脚下有一人,姓石名敢当,武功高强,非常勇敢,爱打抱不平,在泰山周围名气很大。后来,老百姓纷纷在石头或方砖上刻‘泰山石敢当’,立在街口村头或嵌在屋墙上,以镇妖避邪。” 小何说:“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更赋予‘重于泰山’以新的内涵。我们常说‘责任重于泰山’,强调的就是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我觉得,视人民利益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也是泰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琥说:“我工作之余有时登山,尤其对泰山松情有独钟。历经沧桑的泰山松,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比如,普照寺的六朝古松,距今已逾1500年;玉泉寺的‘一亩松’,树龄已过800年;云步桥上的五大夫松,树龄超过500年。后石坞的古松漫山遍野,简直是苍松的海洋。泰山松历经寒霜洗礼,依然苍劲挺拔。《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京剧《沙家浜》中的一句台词‘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顶天立地傲苍穹’,把革命者坚忍不屈的精神与泰山松联系了起来。” 老茅说:“泰山精神丰富博大,我们也说不全,有些精神元素很难作出恰当的概括。比如形容见识浅陋、不辨真才为‘有眼不识泰山’。据传,鲁班有一名弟子叫泰山,天资聪颖,心灵手巧,做活总是别出心裁,不遵师训,被逐出‘班门’。后来有一次,鲁大师在集市上见有精巧别致的竹器出售,非常惊愕,一打听,原来这竹器精品正是泰山所编,惭愧地感叹:‘我真有眼不识泰山!’又比如,形容不屈不挠的精神为‘泰山压顶不弯腰’;形容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为‘人心齐,泰山移’;形容目光短浅为‘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泰山有‘呼吸宇宙、吐纳风云’的胸怀。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时代会给它注入新的源头活水。我们应当弘扬泰山文化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内容,达到更高境界。” 时近午夜,我说:“你们对泰山精神有领悟,有认识,从不同角度作了概括,但我觉得‘会当凌绝顶’的攀登意志,应是泰山精神的精髓之一。泰山拔地通天,激发人们攀登向上,正是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切地感受到泰山的壮美,领悟到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精神。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我们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征途中,只要不畏艰难,勇于登攀,我们就会达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境界。相信大家能够用泰山精神激励自己。” 本文选自作者《闲来笔潭》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