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营商环境,不能不谈到政府行为。虽然它本身不创造财富,但却对财富的创造有巨大影响。制止乱执法、严禁乱摊派,让伸向企业的“隐形之手”缩回,将权力寻租的空间压至最小,是创造领先的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 目前,不少挂靠于行政机关的行业协会都会出一本会刊。协会运转、会刊发行,都需要经费。钱从哪里来?大部分得由企业承担。不承担也不行,因为这些协会都有官方背景,实在是得罪不起。国企和大企业可能对这些“隐形之手”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对小微企业而言,只有接受的份儿。但中小微企业是我省企业的主体,全省80多万户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总数的99%以上。让它们能顺利健康成长的环境,才是好的营商环境。 收取会费、摊派会刊,可能只是“小儿科”。媒体报道,我省某市77家无证照、挂靠政府部门、运作不规范的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被摘掉了“官帽”。新闻中说,个别中介机构甚至与主管部门进行“收益分成”。一位省政协委员说,部分市的建筑工程意外伤害险由行业主管部门指定保险公司承保,由此多出两倍以上投保费。 这些行为,只是被报道出来的一部分。行业协会依靠政府部门充当干预经济的无形之手,势必加重企业负担,制约社会活力。中小企业生存不易已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如此行为,无异于雪上加霜。上个月底,长春为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开始集中治理以行政手段强迫企业加入各种协会、学会、研究会等社团性组织,强行向企业拉赞助、拉捐款、收会费,强行向企业摊派培训、接待、出国、展览、慈善、广告、报刊杂志征订等各种费用的行为。重庆也审议通过了相关规定,防止行政执法机关以各种名目向企业摊派。 这些外地出现的和重点治理的情况,在我省有没有、有多少,应该好好审视一下、检查一下。 呵护好中小微企业,其实是在呵护当地经济、当地的未来。因为中小微企业不仅数量大,而且解决了当地大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当下,发展好中小微企业,也是提高经济质量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省正在大力推行简政放权,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到2015年将基本完成全省性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割断伸向企业的“隐形之手”,不仅可解小微企业之难,更有利于打造透明政府、法治政府,当大力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