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保障”促书画市场健康发展 8月1日,第二届书画市场发展论坛又如约而至。面对今年的艺术创作和市场情势,论坛主题定位为“创新·融合·回归”,希望艺术创作者能够积极、有效创新并融合各家之长,希望艺术市场参与者能够回归人文、回归精神、回归理性,以更加稳健的态势向前发展。参与本次论坛的众位艺术家、艺术机构和媒体人员,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在搭建规范市场平台,重视学术、弘扬人文精神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文/东野升珍 中国画创新要植根历史与现实 ●许俊(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在继承基础之上求新 如何准确地把握中国画的创新精神,如何在中国画中体现创造意识,我认为,首先要在纵观历史中理清文脉,继承优秀的传统。其次,中国画本身所体现的是人类崇高的智慧和品格,我们绘画不但要强调纯粹性,更要强调中国画语言自身的表现力。第三,要在当代发展创作中创造自我。宏观上把握文脉,微观上清研画理,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在不违背艺术发展特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求得创新。
●韩学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专业画家、中国画院教学部主任):创新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 我认为创新是相对的。今天我们创作的作品,在这一刻被认为是新的,再过一两百年,就会被认定为是旧的。但是,它代表了当时的那个时代。石涛先生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就有这个精神在里面。在“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时候,也在试图往新的方向去思考去尝试,这都是创新。《三字经》中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创新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没有创新就没有钻木取火,就没有我们人类发展的现代,历史如此,绘画亦如此。
●刘选让(中国艺术研究院专业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刘选让创作研究室主任):创新要考虑社会接受度 中国画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但创新不应是无源之水,而是要把握传统文化的创新,我们的根基是传统文化,因此中国画就是要承载我们民族的文化。当然,画家在追求自己的风格和独到的语言体系的时候,还要考虑到社会审美功能和社会接受能力。
●梁文博(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把创新理解为变通更贴切 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是不否定前者,有一个词叫变通,创新是在前人基础上变通一下再发展。每类画法都会被人研究得炉火纯青,因此,我学传统也好,再发展也好,都离不开变通。后人就是在前人的各个画法的基础上,去变通出自己的画法。 融合是辩证吸收的过程 ●王平(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画学会理事):融合要为我所用 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中国书画历史中的革命派、固守派、改良派,差异只是各自把握融合尺度的不同,也正是这些把握尺度的差异,也就决定了这些大师在艺术上存在的高下之别。最关键的是,我们在融合的过程中,要做到学为我用,能够“通则变”。不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亚非拉的艺术,都是可以融合的,都可以作为发展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归根到底,我们今天谈传承也好、融合也好,目的就是为了中国画的发展。
●秦天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学习他人不能忘本 我们中国书画是非常优秀的,根本没有必要因为要融合、要学习,轻视了自己本身的文化。中国的笔墨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个东西,所以一定要坚持传承好。其实,创新基本上也不是我们需要担心的问题。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人还会相同吗?只要我们的思想可以准确地表达,可以根本不用担心会与谁“撞车”,大家都有各自的风格。
●李铁生(中央美院副教授):创新是精神的转化融合 从我的角度出发,这个题目应该是回归、融合和创新。回归是指回归自然、回归本性,创新是一种意识和精神状态,融合更是一种宽泛的概念,是一个精神上切入点。纵观历史,没有一个大师和另一个大师走过的道路是相同的。因此,物象要通过我们的笔墨、精神转换成创新,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融合。
●赵初凡(解放军总参美术创作院艺术委员):融合要天衣无缝 世界已经是一个地球村,能够了解的事情非常丰富,因此中国画也应该是开放的。作为艺术家,怎么把真实感受变成自己的作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融合不是简单地加在一起,而是天衣无缝的、让人感觉到很舒服的交融,散发出新事物产生的一种惬意。作品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把东方、西方,音乐的、文学的、舞蹈的各种因素巧妙地融合到作品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