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4日讯(记者 王乐伟) 药物零差价、部分免费医疗服务等,让不少居民尝到了社区医疗服务的“甜头”,然而,普通药物不足却成了实行药物零差价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临的“难题”。4日,记者在多个实行药物零差价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了解到,患者“因药流失”的现象普遍存在。 “药品种类和数量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社区首诊的比例。”4日上午,临邑县一社区卫生院负责药品的李医生告诉记者,自从国家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对于来买药的患者来说,确实方便了很多,这些便利和实惠都吸引了不少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但也有不少问题存在,一些基本药物经常缺乏便是一个大问题,这让患者有不少意见。 李医生介绍,平时出现缺货的多是普通药物,比如退热药、消炎药、心脑血管用药等。越是价格低的药,药厂获益越少,再加上人员和原料等成本近年陆续提高,有些企业入不敷出,就不再供应或很少供应这些药品。“平时除了日常工作外,‘催药’都快成了工作之一了,即便是这样,仍然解决不了这个难题。” 德城区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中心确实存在基本药物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普通药物,“平时上报购药计划时,能缺一半。比较好的情况是,一些药物缺一段时间后能补上货,但有些药存在长期缺货状态。” 据了解,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目前有500多种药品为零差价销售。基本药物全部通过省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平台统一采购,并将国家基本药物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药品报销目录和新农合报销范围。自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药品价格下降超过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