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菏泽“爱心1+1公益助学活动”起航 |
他们经过寒窗苦读,终于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请拉他们一把 |
此次活动采取认捐的形式,资助金额为3000-5000元,也可建立长期联系,让爱一直延续下去 | |
- 2013年08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本报菏泽8月4日讯(记者 李德领) 离大学开学还有一月,不少新生已经开始筹划自己美好的大学生活。然而还有不少寒门学子十年苦读,迎来金榜题名时,却因高昂的学费对大学校园望而却步。为此,本报编辑部发起“爱心1+1公益助学活动”,此次活动将采取认捐的形式,您的一个善举,就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生活中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他们经过寒窗苦读,终于得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但无情的命运却在他们追梦途中划上了一道深深的沟壑。众人拾柴火焰高,或许因为您的关注和善举,就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或许您的资助就能为国家挽救一名未来的科学家、设计师…… 2011年,本报编辑部曾策划“助学SOS 众人拾柴”大型公益活动,帮助郓城县10名寒门学子步入大学的校门。从策划到捐赠,不到一周的时间就组织捐助者将5万元救助金送到了学生手中,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不仅如此,在我们的策划下,捐助者和学生们还建立了长期直接联系,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 8月2日、3日,记者实地采访了部分贫困学生,亲人离世、疾病等不幸,让他们家徒四壁。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学生们谦虚但不自卑,虽然家庭条件比较差,但他们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此次公益活动将采取认捐的形式,菏泽爱心人士均可报名,资助金额为3000-5000元,您也可以资助他们大学期间所有学费。资金将由爱心人士亲手交至被捐助学子手中,之后,你们还可以建立长期联系,让爱一直延续下去。 陈汝鹏:高考一结束就外出打工 鄄城县旧城镇武西庄村在黄河大堤以内,村庄离黄河有3公里,在村庄最西边的一座普通小院就是陈汝鹏的家,今年他以606的分数被辽宁大学录取。 2日上午,记者来到陈汝鹏的家中,懂事的他赶忙搬来凳子让坐下,一进屋内,首先映入眼前的是贴满半边墙的奖状。“孩子很懂事,学习也好,每年都拿奖状。”陈汝鹏的奶奶高兴地告诉记者。 据陈汝鹏介绍,家里仅靠几亩薄田来维持生活,爷爷奶奶都已经70多岁,身体不好,需要常年吃药,他父亲在新疆打工,母亲在家种地,并照顾两位老人,。 高考结束后,陈汝鹏跟同学来到苏州一家电子厂打工,“出来打工还能挣点学费,我负责精密仪器,每天都是上夜班,而且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有时累了或者不愿意干了,一想到父亲也在外打工,从来没有听他说累过;母亲每天除了要干地里的活,还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想到这些后我就咬紧牙关,坚持工作着。” 陈汝鹏刚从苏州回来就开始帮母亲干农活,“以前听同学说应用物理学毕业后比较好找工作,选择专业时专门挑选了这个专业,也想着毕业后能够回报曾经帮助过我的人。”陈汝鹏说,到了大学后,一定要好好学习,绝不辜负亲人的期望。 (本报记者 李德领 通讯员 张庆华) 程千存:爷爷66岁了,还要务工挣钱 家住巨野县章缝镇程庄村的程千存是个苦命的孩子,在他9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之后母亲改嫁,他跟随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见到记者,程千存的奶奶不停地说,谢谢你们能够来帮助俺孙子。 程千存今年以615的分数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录取,在他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堂屋里间算是他的卧室,仅有一张床摆放在一边,显得房间内格外空荡。“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我就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他们就是我的全部。我努力学习就等考上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好好孝敬他们,但等大学通知书来了后,又开始为学费发愁。爷爷都已经66岁了,为了我的学费还要出去打工。” 高考结束后,程千存由于不放心奶奶一个人在家,而没有外出打工,“我在家就帮着干点重活,实在不忍心已经近70岁的奶奶还在地里打药。”程千存的奶奶告诉记者,这几天为孙子的学费愁得吃不下饭,过几天再把家里的麦子卖了,能凑多少算多少。 程千存告诉记者,从小学到高中,学校每年都会给他补助,这让他很感动,“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爱心人士我都会铭记在心,等以后参加了工作,一定会好好回报社会。 (本报记者 李德领) 马雅珊:为省学费没有选择喜欢的专业 2日上午,记者来到马雅珊的家中,鄄城县董口镇姬庄村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里面种植着豆角、黄瓜等时令蔬菜,院子不大,甚至没有大门,但院内却收拾得干净整洁。 据马雅珊介绍,3年前父亲因为肺癌去世,现在家中爷爷奶奶都已经70多岁,还有一个92岁的老奶奶需要人伺候,“父亲2006年时查出肺癌,为给父亲看病家中早已负债累累,但最后还是没能将父亲从病魔手中抢回来。”马雅珊双手捂住脸,低声抽泣着。 由于家中没有风扇,马雅珊的爷爷专门从邻居家借来一台风扇,“这孩子从小就很懂事,知道家里穷,从来不曾无故给家里要钱,学习也很努力,这次终于考上了大学,但学费也让我们发了愁,之前为给孩子他爸看病亲戚能借的都借了,到现在还欠别人20多万,而家里每年只能靠地里的收入,实在没法再开口给亲戚借,但我们也不能耽误孩子,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供孩子上大学。” 高考后,马雅珊在镇上一家早教中心打工,挣学费。马雅珊还有一个弟弟,今年刚考上鄄城一中。为了能够省学费,她在选择学校时并没有挑选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是看着学费选择的学校。 (本报记者 李德领 通讯员 张庆华) 邵原:虽然现在条件苦,但这都是暂时的 家住鄄城县引马镇邵核村的邵原今年以664分的好成绩被同济大学录取,这也是鄄城县高考成绩第二名。 邵原家低矮的房子与邻居家高大的院子显得格格不入。院内全都种满了蔬菜,走进屋内,难以想象这会是一个现代家庭的摆设,正对门放着一张简单的桌子,桌子旁边放着一些煤球,环顾四周家里没有电视,没有风扇,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据邵原介绍,他爸妈下岗6、7年,现在在江苏打工,有时过年也不回来,平时都是他与奶奶两个一起生活。由于爸妈属于下岗职工,没有地,而家中仅有的收入就靠他奶奶一个人的地,他每次回家过星期都帮奶奶在地里干活。 记者发现,在邵原家仅有一张床,“我奶奶在里间睡,我就在堂屋打地铺,就在这个用高粱杆做成的席子上。其实也习惯了,就是有点硌。”邵原笑着说,冬天多盖床被子就行,夏天最难过,由于没有法挂蚊帐,再加上院子内种了很多菜很招蚊子,胳膊上被蚊子叮的满是疙瘩。 生活虽然很艰辛,但邵原并没有因此感到自卑。他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条件苦,但这只是暂时的。据鄄城一中的老师说,邵原不仅成绩优秀,还会很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每天该干什么他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条。 (本报记者 李德领 通讯员 张庆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