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温来袭,当心“心理中暑” |
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清凉” | |
- 2013年08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张店区中医院医生正在对回访患者进行身体检查。 |
|
炎热的夏天,持续的高温天气不仅会让身体中暑,而且容易使人产生烦躁心理,导致“心理中暑”。 本报记者 樊伟宏 心理也会中暑?原是情绪紊乱 “心理中暑”,指的是在夏季莫名其妙地出现情绪和行为异常,如情绪烦躁、爱发脾气、心情低落,容易骂人等。这种情况通常在清晨会好一些,但下午和晚上却变得比较糟。心理学家和医学家认为,人的情绪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气候变化对人的情绪明显会造成影响,导致情绪和认知行为的紊乱。 除了气温变化,“心理中暑”还与人的睡眠时间和饮食不足有关。高温天气,人食欲普遍下降,加上睡眠质量差,会影响体内电解质代谢,从而影响大脑神经活动,让人情绪和行为出现异常。 心理中暑莫轻视 易导致心梗发生 夏季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期,而“心理感冒”是造成夏季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天气炎热,人的心情容易烦躁、紧张,加上夏夜天气炽热,睡眠质量下降,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脏的耗氧量增加,如果再加上过度神经劳累等因素,发病危险就更大了。另外,高温环境下,心脏等器官的供血相对减少;心脏的负担增加也是主要原因。重视定期的体格检查,按照医嘱服药是预防心绞痛、心梗的首要措施。 降低“心理热度” 少吃辛辣食物 为预防“心理中暑”,心理专家建议:遭遇“心理中暑”时,可听听舒缓轻松的音乐,或者静坐,闭上眼睛想想蓝天、大海等凉爽的情景,从而降低“心理热度”。高温天时,室内可铺设乳白、淡蓝等冷色系的装饰。合理安排生活,避免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外出。在封闭空间内可打开空调进行降温,并尽量增加休息时间,适当吃点冷饮、水果等。高温天应尽量避免喝白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滥服补药。当身体出汗多时,在多喝水的同时还要适当补充盐分,有助于预防电解质紊乱引发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做好自我的时间管理。养成早睡早起和午休的习惯,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是保证心情舒畅的法宝。 张店区中医院落实“医后服务” 上半年回访患者370余名 本报8月4日讯(记者 樊伟宏 通讯员 门晓丽) 近日,张店区中医院康复专家组来到临淄区郑郭村,对出院患者进行了入户回访,了解病人出院后的恢复情况,并征求了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据了解,2013年张店区中医院共回访患者370余名,占所有出院病人的70%左右。 “你们太好了,天气这么热还到家看望我们,太谢谢你们了!”来到郑先生家时,老人握着医生的手表示感谢。据了解,2012年,郑先生的妻子患有脑梗塞,因家庭经济困难,治疗始终断断续续。张店区中医院医护人员了解后,免费为其提供住院治疗和康复,使患者得到了及时救助,目前患者恢复情况良好,生活也已基本达到自理。同时,康复科主任崔国华也对患者进行了详细检查,并为老人用药进行了安排。 “2013年上半年,共有5274名市民从医院病愈出院,其中医院已对70%左右的病人进行了回访,通过回访,消除了病人的安全隐患,希望用这种医后服务,为病人带来更全面的帮助。”医院工作人员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