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宁
最近一段时间,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相继开卖夜间理财“专属”产品,受到了年轻一代的青睐。在采访中,烟台市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经理不经意间告诉记者,现在的理财产品在创新过程中,噱头味实在太浓了。(本报今日C11版报道) 如果细心探究其实不难发现,所谓的夜间“专属”,只不过是银行为了弥补关门歇业时间段无理财可卖的空白推出的产品。而这款最能吸引人的卖点,也就是年收益率多了那零点几个百分点而已,以一万元为例,买一年的“专属”理财产品仅能比常规理财产品多得一二十块钱。 从年初开始,压岁钱专属理财产品、妇女节专属理财产品、儿童节专属理财产品等各式各样的理财产品,挂着“专属”的噱头大肆售卖。以妇女节专属理财产品为例,这款看似只有妇女才能购买的理财产品,其实在发售的过程中,银行并不会追究购买者是妇女还是少女。 多位业内专家学者认为,未来银行的发展趋势是以理财产品代替传统的“拉存款”方式来揽存。这样一来,对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金融产品创新化研究是银行争夺市场制高点的关键。如果将一种传统的理财产品随意找一个时间点,冠上“专属”的头衔,在市场上大行其道,而老百姓没有得到额外的收益和实惠,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市民对于创新型理财产品的不信任。更重要的是,银行间理财产品研发人员也会因此而丧失真正创新的源动力。 那什么是真正的“专属”型理财产品呢?鲁东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良忠认为:收益率高,但绝不是相比高那么一星半点;安全性好,像国债那样只存在系统性风险;不常见,不是找个时间冠上个名就发售。但是现在商业银行的专属类理财产品确实让刘教授失望了,不论是儿童节、妇女节这些节庆类产品,还是老年人、中年妇女这类特定人群类产品,或者是资金归集、夜间理财这类网银类产品,给人最直观的感受还是噱头化十足,至于收益高了多少,却丝毫没了感觉。 或许对于现在一个尚未经历大风大浪的国内理财产品市场来讲,稚嫩的思维还要经受几次风雨才能逐渐走向成熟。不可否认,未来银行发展的中坚力量便是理财产品的创新,但理财产品的创新绝不能依托于噱头化的“换汤不换药”,而要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立体化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