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搬来,村庄变成两个世界 |
“学校给村里带来很多变化,但是还不够” | |
- 2013年08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依傍着泰山学院,董家庄的小吃街喧嚣热闹,大学生是街上最常见的面孔。 | | 与大学一路之隔的董家庄老村平静普通,与另一侧的小吃街形成鲜明对比。 |
|
文/片 本报记者 杜洪雷 随着泰山学院迁移至此,董家庄开始了建村以来最大的变迁。地理上,一条104国道把董家庄分割成两个世界。靠近学校一侧的村庄几成城镇,繁华程度与市区不相上下;另外一侧,依旧保持着村庄固有的安静,犹如波澜不惊的河流。 “学校给村里带来很多变化,但是还不够。”董家庄村支书董庆武话语中透露着一丝不甘。
村民享“特权” 校园里摆摊卖水果 沿着104国道,自济南一路南行,大约1个小时就会出现一片鳞次栉比的建筑群,其中有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此处便是泰山学院,占用的土地大多是董家庄的。 1999年,几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情,泰山学院迁到了董家庄。 “大学一来,成千上万的学生需要吃喝,大学自己肯定满足不了。”董宪玉成为向大学“要饭”吃的第一批村民中的一员。 “闺女,刚进的甜瓜,能甜掉你的牙!”7月初的一天,董宪玉熟悉地与学生们打着招呼。今年63岁的董宪玉如今享受着学院给予的“特权”——在校园内摆摊卖水果。 大学刚搬来时,董宪玉的心好长时间都空落落的。闲着无事,他总会转到自己家曾经的果园,可是果园不见了,只有冰冷的混凝土建筑。 “我看着学校门口有人摆摊卖东西,心想咱也能干这个。”2001年,董宪玉从农民变身为水果贩子。 如今,50多名董家庄村民在泰山学院内干活,多数人从事的是保洁员和宿舍管理员的工作。“这是泰山学院照顾村里,让我们这些人在这里干活。每个月钱不多,但总算是个营生。”忙着扫地的张大姐说。 8万买的房子 如今80万也不卖 最明显的改变来自于村民的房子。 1996年,董家庄在104国道一侧盖起几栋小康楼,原本想着集体搬迁过去,“当时房子的价格分为6万和8万,我那个时候干工程,一咬牙拿出8万块钱买了一套。”村民董范海称,这是他一生最成功的投资,“这套房子算是买着了。” 这几栋小康楼紧邻着泰山学院,如今已经开辟成了一条小吃街。一到饭点,整条小吃街人声鼎沸。炒饭、煎饼果子、馅饼、潍坊菜煎饼、重庆酸辣粉,全国各地的小吃都在这里聚集。 小康楼里的四五十户村民随着小吃街的出现,变得富足起来。临街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门头房,一年的房租已达到1万多元,与泰安城区的门头房房租相差无几。 “这套房子你现在给我80万,我也不卖!”董范海话语中透着硬气。他自己开着一个招待所,上下两层楼分割成十多间。一张床,一台电视,一个风扇,一张桌子,一根网线,招待所的房间极其简易。“学生钱不多,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就可以。”董范海的招待所价格非常便宜,一晚上只要40块钱。据董范海讲,他几乎是小吃街最早开旅馆的,现在整条街已有30多家旅馆。 “现在干啥都竞争很厉害,不过幸亏是咱们自己的房子,不用算计着房租。”董范海悠闲地坐在堂屋里,喝着用山泉水泡的茶。 校外小吃街 房租10年涨近20倍 “整条小吃街,我们村自己人干买卖的不多,大部分都租出去了。”董范海说。 小吃街南头有一家重庆米线店,来自重庆开县的康正伟夫妇正招呼着客人。他们是2006年来到董家庄的。 由于处在小吃街最佳的位置,康正伟每年都要交2万元的房租。“还是能挣钱的,就是累点。”康正伟说,干了7年多的米线店已有很多回头客。 小吃街的另一端,来自新泰楼德镇的陈式菊经营着一家书店。“2002年,在泰山学院当老师的妹夫让我们在学校附近开个书店。”至今,陈式菊的书店已经经营了11年。 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考公务员、司法考试,越来越多的学生奔走在各类考试的路上,也给陈式菊的书店带来了收入。“我是这条街上最早开书店的,很多考研出去的学生,有时候回来还到书店和我打个招呼。”陈式菊感觉这就是开书店更有意义的地方。 11年的时间,陈式菊感觉变化最大的就是房租。对于2002年的房租,陈式菊的记忆已经有点模糊了,“那几年一年的房租也就是400多块钱。”2006年后几乎是一年一涨。“现在一年的房租是8000多元,另外还有水电费等成本,挣钱越来越不容易了。” 外来人口激增 村庄管理困难了 在村支书董庆武眼中,村委目前面临的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村里突然来了很多流动人口,社会治安管理太难了。 据介绍,董家庄原本有900多人,而如今,外来人口就近200人。“外来人员多了,管理压力就大了。有时候通知她们去做计划生育查体,有些人就不配合,说自己忙着做生意。”董庆武抱怨说,他们只能等这些外来商户闲下来再组织查体。 其实,生活在小吃街上的居民也有自己的担忧。“这条街上都是做饭的,煤气罐到处是,可是街道不到两米宽,一旦发生火灾就非常危险。”村民宋先生指着临街的摊点说。此前,小吃街曾经发生过一次火灾,幸亏被及时发现并扑灭了。 “我们现在吃水也是一个难题。”宋先生说,这个地方靠着泰山,以前随便打口井,抽上来的水就是甜的,可如今水井打得更深了,水却难喝了。“我们要喝好水,得早起到山上接山泉水。” 7月16日,记者再次来到小吃街时,这里冷清了很多。原来,大学生放暑假了,临街的很多门头房都关了门,街上也多了不少转让门头的小广告。 “大学生的消费能力有限,而且一放寒暑假就是四个月,学生一走,小吃街的生意就不行了。”董庆武说,现在董家庄旁边的村子都在建工厂,带来很多效益,“我们村里的地大部分都被大学占了,也没有闲地盖厂子。”他反而有些羡慕邻村了。 记者观察 繁华喧嚣不是 董家庄的全貌 “其实大学给我们村带来的改变,并没有外界想象中那么大。得益的只是住小康楼的那些村民,大多数村民还是需要外出打工。”对当初搬进小康楼的村民目前的滋润生活,村支书董庆武强调,这并不是董家庄的全貌。 穿过104国道往西南走,一些村居错乱地横在那里。与普通农村不一样的是,院落的墙上不时出现“出租”字样,显示着村庄中有很多外来人口。 董大爷在家里开了浴池,5块钱洗一次澡,吸引了不少学生和外乡人。“村里很多人家都已经拆迁了,我当时新盖的房子没有拆。”董大爷说,现在村里没拆迁的住户不多了,而拆迁之后的村民大多住在临时安置房内。 三间小房、一间厨房,就是临时安置房的基本布局。“我们在安置房里都住了10年了,还没有搬到新盖的楼里。”61岁的孟大娘指着已经破旧的房间说。 搬进安置房的第一年,孟大娘的儿子结婚。婚房没着落,最终,儿子和媳妇住一间,老两口一间,中间是客厅。后来,孟大娘的孙女出生,五口人依旧挤在四五十平米的安置房内。 选择临时安置房的村民没有选择小康楼的村民幸运。“我儿子现在在公路上干活,儿媳妇在附近的一个工厂打工。”孟大娘说,很多村民都像她的儿子一样在附近的单位打工。 “按照原先的计划,2003年村民就能搬进新楼,可是中间出现了各种问题,新楼一直没盖好。”村支书董庆武说,如今的搬迁计划是今年10月。董庆武自家也住在临时安置房内,同样盼着住新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