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8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主持人:乔显佳(本报记者) 嘉宾:王晨光(山东大学教授) 张帆(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市场总监) 孔为峰(曲阜实验小学教师) 日前,省城千佛山——龙洞风景名胜区规划中透露,未来省城首个大型室外实景演出可能在大千佛山落户。在旅游业大发展的当下,实景演出已在全国遍地开花。如何看待这种热潮?近年来,山东的一些城市已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要达到叫好又叫座的效果,应该朝哪些方向努力?本期圆桌评论邀请了关注这一领域的专家、业内人士、市民展开畅谈。 要警惕热潮中的不理性成分 乔显佳:这几年国内实景演出纷纷上马,呈现遍地开花之势,不过有的很快凋零。 张帆: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很多地方政府把引入大型实景演出作为一项政府工作来做,是实景演出热的一大推手。有的旅游局甚至给5A级景区下达硬性规定,必须拥有一场实景演出。实际上,这些做法并没有结合本地实际需要,深思熟虑谋划产品。另一方面,商业地产拿地价格越来越高,文化产业用地相对便宜,刺激很多地产商进军旅游实景演出这个行业。这样硬性上马的演出项目,隐患较大。 王晨光:实景演出热与一些地方政府希望推广自身旅游目的地的初衷有关,但从近些年的实际效果来看,不少地方的实景演出都面临很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地方实景演出能够带来的轰动效应正在递减。 张帆:我觉得一些城市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搞一些经典的实景演出,但是搞太多题材类似的肯定不好。如果说经过市场细分,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设计,倒是有可能的。 孔为峰:从另一个层面讲,实景演出热可说是国学复兴的一个先兆。中国人通过这种礼乐形式,重新了解中国文化,这是符合社会发展大方向和产业需要的。实景演出可以让更多的游客住下来,拉动旅游产业链,因此政府不妨予以补贴。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思路,最终在税收上可以找平。 没看准市场别急着上马 乔显佳:根据报道,省内外不少地方都有搞实景演出的计划,期望以此体现地方特色,抬升本地的吸引力尤其是过夜经济。不过,大型实景演出也有失败的案例,上马前必须考虑到风险。 王晨光:现在一些城市公园也开始搞实景演出,我认为要慎重。毕竟,作为国有性质的公园,任务首先是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而不是贸然引进一些市场化的东西。另外,各地也要考虑平时的客源情况,如果不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客源少,养不起旅游实景演出,我不建议搞。 张帆:做实景演出,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前期调研,分析游客数据,有多少人、多少消费能力,而且要有产业发展的通盘考虑,这对后续市场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旅游演艺市场就是高端和通俗之分,中间路线是没什么竞争力的,但换而言之,再烂的产品一样能卖出去,关键是你的营销手段是不是足够高明。这几年实景演出业内外比较公认成功的如印象大红袍、宋城、承德鼎盛,都是属于营销模式好的。 孔为峰:例如,曲阜是重要旅游目的地不假,但是《孔子》还是停演了,这和效果不理想有很大关系。现在省内外很多实景演出都这样。旅游文化演出动辄投资数千万、数亿元,引入时还得慎重决策。 打造品牌得多“取经” 乔显佳:当前省内有一些城市也在打造实景演出项目,如何让这些项目成为有影响力的品牌?这不光各地政府关心,许多市民也很关注。 王晨光:评价一台实景演出的好坏不能仅从艺术的角度。有的实景演出很美、艺术水准很高,但是当地不是旅游目的地,甚至市区也不是旅游产业链上的一环,因此旅游市场存在难以为继的危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恰恰好在,它的存在弥补了泰山旅游的产业空白,成为一个锦上添花的项目。我注意到,有的地方搞的太讲究艺术性,市场属性不够,没有及时面对市场,反观那些成功的案例,在几乎同样的时间内,《印象·刘三姐》都改到第五版了,市场手段非常灵活。 乔显佳: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带给我们一个经验,那就是实景演出要时时围着市场转。创作《印象·刘三姐》的背景是当时桂林的可进入性不好,夜间没有文化娱乐项目,而桂林又名声在外,因此一台实景演出一下子把整个产业链带活了,启发我们实景演出的艺术创作一定要与市场开发的后手拳结合起来。 在北方搞实景演出,还要解决淡季的问题,不像南方,一年四季都适合在室外演。最近平遥推出一个“再见”系列的《再见平遥》就不错,创新性地安排到室内举行,这就解决了四季都能演的问题。另外加入很多互动元素,这一点是很值得当下山东实景演出借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