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善于宣传的郭敬明带着自己的新版《小时代》来到上海书展。郭敬明或者代表80后整个群体,或者以这个时代文化圈内的成功物质分子,或者以一个浅阅读的推手等身份,成为文化大腕们要关注的对象。低俗也好,物质也好,脑残也好,幼稚也好,郭敬明已经成为当下,甚至这个时代绕不过去的一个符号。
本报记者 师文静 反思派:为什么我们对物质这么贪婪 有人委婉批评,就会有人激烈反对。乐评人孙孟晋觉得“骂”郭敬明都觉得失去意义了。孙孟晋称,郭敬明和《小时代》已经不值得他去骂,如果非得说两句,那就是郭敬明完全放弃了理想,其实跟我们这个时代有关。“为什么很多人不去想在它背后的一些东西,郭敬明不是孤立的,他背后的电影工业很可怕。很多人通过郭敬明赚钱,郭敬明背后的力量很大,更大的力量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对物质这么贪婪,我们应该去反思这个问题。” 著名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则称,现在的年轻人真没读过马雅可夫斯基、托尔斯泰、普希金,但是他们生活得也很好,在这个时代需要普希金吗?需要文学的这些东西吗?可能不需要,但是你让所有人都爱普希金,这是够傻的,所有人都爱郭敬明,也不可能。“我觉得大家都喜欢一个人也无所谓,这只是长河的一瞬间。” 作家毛尖则将郭敬明的低智化归结于教育。“我觉得教育是把人们变成‘小时代’那样的一个重要原因。年轻人喜欢他,就是教育造成的,因为孩子们作业那么多很辛苦,不想动脑筋,可以说,教育把一代一代搞得心智很低。”
警觉派:被潮流裹挟是很悲哀的 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称,商业时代有很多商业性很强的文化产品,而这些文化产品导致了年轻人的浅阅读。 张炜称,现在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浅阅读,就是一个潮流,当然很多人都会去追寻潮流,这是很自然的。但是只要是一个作家或者一种文学现象形成潮流就要警觉了。“对于很多电影、文学作品,可能我们也不应该做过度的评价,但是一个人的阅读和追求一定不能从众,要有个人的选择。一个人始终被潮流裹挟是很悲哀的。” 张炜称,他还没有发现,一个伟大的作家的作品在短时间内就能印百万册。“杰出的作品是杰出的人写的,杰出的作品一定印有作家个人生命的个性,这些作品中有必不可少的个人经验,所以它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与众多人达成共识,一个迅速与大众达成共识的电影或小说一般都是平庸之作。“所以我劝大家,一个会读书的人不要读流行的东西,我个人到现在从来不读流行的任何东西。读者要自己冷静地去寻找书读。听说一本书特别好,还要问一下是听谁说的,一定要分析这个人的可信度有多大,最好是自己去寻找。” 宽容派:加以同情地理解郭敬明 作家韩少功称,80、90后也会有杰出的人才,对他们文学上的表现也应有充分的期待,但是他自己没有读80后作家的作品,不愿多做评价。“‘80后’的文字表达有很多优点,但是青年一代关注面有限,写作题材多是校园内外、少男少女、叛逆家长、叛逆社会等主题,就现在来看他们的作品出现了大同小异的雷同现象。80后的作品很个人主义,很自我,对一些传统的思想、理念并不赞同,我觉得这有讨论的余地。”韩少功称,80后作家们为什么会这样想,他们生活的依据是什么,老一代作家应该加以同情地理解。 提到青春畅销书和郭敬明,韩少功称,时代发生变化,现在的年轻读者不像老一代读者,需要思想的启发,这些太沉重了,他们需要娱乐品,所谓这是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娱乐有艺术性,艺术品也有娱乐元素,而所谓艺术品对人性、文化创造性地发现不会消失,所以不用担心娱乐品会一统天下。而从畅销书和常销书来看,常销书就是畅销书,畅销书在三五年之后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四大名著的累计销量肯定会超过郭敬明,这个大家不用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