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源
17日起,芝罘区一年级小学新生报名在各个学校展开。报名现场,一些新生表现得仿佛过于优秀,能滔滔不绝背出各种诗词、已掌握钢琴绘画等多门才艺等等,完全不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有的表现(详见本报C04版报道)。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讲,这么优秀究竟有没有必要?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标志着孩子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小学生。从这一刻起,孩子们需要在集体生活中成长了。家长们期望自己的孩子在一开始就能出类拔萃,于是在幼儿园阶段就逼着孩子学各种知识、各种才艺。 会背古诗、会弹钢琴,集各种才艺于一身,这样的孩子固然优秀,固然会让其他家长羡慕,可是,为了获得他人的羡慕,这么小的孩子得经过多少艰辛、多少痛苦,得上多少培训班或兴趣班?何况,这种羡慕也许并不是孩子们需要的,对羡慕的追求也许只不过是家长的一厢情愿罢了。 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快乐成长,那又何苦逼迫孩子接受过多成人化的内容?还未入学的孩子,能懂得古诗真正的意义吗?那些要学习好几年才能学会的算术题提前学会了,孩子上学学什么?至于外语,中国话都没学好,学外语又是图什么? 有的家长说这是“随大流”。也许,是家长们太焦虑了,太担心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下来。实际上,一个人的成长是有自然规律的,就像春夏秋冬的轮回一样,家长们大可不必太过强势地主导孩子的成长,也大可不必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抓紧一切机会抢着赶的策略,否则,极有可能适得其反,如同冬天暖气若太热了,出门就爱感冒,夏天空调若太凉了,一出门就容易被晒晕。 希望现代社会的成人们能还原给孩子一个本真,让孩子更像孩子。家长只需培养好孩子最基础的行为习惯就好,不要攀比谁家的孩子掌握的东西多。教学的事就交给学校来干吧,因为学校更专业,知道什么时候教孩子什么知识,不快也不会慢。除非你的孩子真的是神童,不然就让他自然成长吧!
|